【前言】选修课论文格式(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选修课论文格式 篇一
关键词: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美育教育作用逐渐凸显。教育部于2006年提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奠定理论基础[1]。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未按《方案》要求设置公共艺术选修课,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地位亟待提高。目前学界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研究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内涵、特征等理论性研究,如林玉恒、鲁士发提出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四个原则,即人文性、普及性、多样性、参与性[2];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功能、必要性的分析,如李莲香指出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3];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问题及对策,如冯兰芳从师资、课程建设、艺术学科群建设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分析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针对具体艺术选修课的微观研究,如陶冶分析《戏曲鉴赏》课程建设的实践及存在问题[4]。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提出艺术教育培养形式主要包括开设艺术类选修课与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5]。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艺术类选修课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取得一定成效。农业院校比综合类高校更需重视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学生渴望艺术教育。农业院校涉农专业较多且农村户籍生源比例较高,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艺术学习经历与艺术活动体验,因此在艺术学习与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热情与积极性。二是相关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如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包括在宠物医院从事宠物美容与服饰搭配等工作;园林与园艺专业毕业生在园林景观设计、植物种植、场地规划等活动中需要具备空间造型、色彩运用、景观构图等艺术知识。通过对艺术选修课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仅10篇文献与农业院校艺术选修课研究有关,其中5篇文献研究内容较具体:3篇是针对具体课程的微观研究,分别是洪勇辉研究论述农业院校园林植物绘画实验创新课教学;岳敏、施芬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个维度探讨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6];孟媛媛从个案出发,分析某学校的艺术课程[7]。另2篇分别是张立波、程贵铭从理论上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唐圣菊根据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农林院校的艺术教学实际,提出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综上,加强农业院校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一、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具有语言教育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音乐、美术、戏剧和园艺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艺术评价、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培养气质,完善人格,促进个性,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乐观向上精神的高素质人才[8]。农业院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是在艺术教育中完成审美与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生理学上,大脑功能的开发训练可提升智商与情商。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进步,人们已认识到艺术教育中的形象思维训练可弥补课堂语言教育不足,在开发右脑潜能的同时促进左脑发育,使大脑得到整体均衡提升。爱因斯坦曾说:“我思考问题时不使用语言,而是靠生动有形的形象去进行,当这些形象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时,我再去花费颇多的努力表达它。”[9]各类艺术思维特征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思维必然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国画选修课为例,国画是在宣纸上展现水墨艺术表现力,水墨是国画精髓,无水墨表现力,即无笔意的起、行、收,亦非国画。在作画时考虑水墨的运用,促使大脑充分调动右脑形象思维,顾及画面整体布局,进而达到开动左脑作用,提高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性格与健康心态
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高校大学生中有20.33%至25.6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0]。人的个性和人格大多通过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过程塑造。在压抑等不良因素环境中,易导致内向、自卑、孤僻、固执、冲动、急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人格偏执或情绪偏激是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置于艺术环境中,摄影、园艺、绘画、剪纸等公共艺术选修课,可以将艺术承载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通过学习、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全人格。艺术教育可使学生拥有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在未来面对社会工作压力时能够保持豁达、积极心态。
二、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现存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普遍偏向专业化与单一化,对公共艺术选修课要求较低。《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进入中国农林类大学排行榜前十名的农业院校中,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三所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选一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其他农业院校则并未对公共艺术选修课作具体要求。在全国近百所农业院校中,艺术教育必修课占总学时2%以上的不足10%,选修课占总学时均不足5%[11]。
(二)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
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包括摄影、绘画、舞蹈、音乐等多个门类。但由于重视度低,一方面,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设置普遍不够严谨,部分农业院校甚至未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或开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公共艺术选修课缺少权威且有针对性教材,同时部分农业院校对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现状把握不准,一些校内自编教材或难或易,极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大部分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仅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教学方法以单一理论讲授为主,不注重课程整体设计,未能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未构建艺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空间,使学生感受不到艺术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公共艺术选修课师资力量薄弱
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是保障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课堂质量的关键,也是校内艺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农业院校以涉农专业为主,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艺术教学交流研讨机会,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更缺乏专业艺术教学管理人员的引导与监督,很难保证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质量。目前多数农业院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尚处于“因师设课”的发展阶段,无法因材施教。
三、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探索
(一)正确认识,提高地位
将艺术选修课纳入农业院校学生培养计划中,增设艺术选修课程。目前已有部分农业院校对培养计划加以改革,一方面尝试增加艺术选修课程;如东北农业大学于2015年8月面向全校本科生展开综合素质类选修课程调查问卷,在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综合类217门选修课中,35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共获7106票,而最受欢迎前十门选修课中,公共艺术类选修课过半数,其中《当代美国电影》《钢笔书法》《服饰色彩搭配》获得前三名,可见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喜爱程度之高。另一方面由学生会与团委组织举办艺术展演、舞蹈比赛等校园艺术活动,以增加校园艺术氛围。浙江农林大学通过开设《音乐赏析》《民乐鉴赏》等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取得明显教学效果。云南农业大学成立大学生交响乐团,致力将交响乐团建设成为开放的高水平社会服务型乐团,并与成都非凡基金会携手开展为期5年的管乐教育研究与实践,将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有机结合[12]。
(二)教材优化,教法灵活
首先,改进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内容。一是建立适合农业院校艺术教育教材体系。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首先要适合教学实情,符合课程设计,上下学科知识承接,内容不能曲高和寡。另外,可组织专家编撰教材,根据农业院校学生特点选编与增添不同层次教材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教学效果[13]。二是教学方法上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多样化、立体式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立体式教学形式即不局限课堂教学,采取开放式教学,丰富学生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活动引导课堂,以多种形式完成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学活动。如摄影类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可在摄影工作室内拍摄,还可适当增加室外选题拍摄,建立专业影棚,学生动手洗像、成像;美术作品赏析课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美术馆实地感受真实画作,直接拉近美术作品与学生距离,更直观、更生动。
(三)强化师资,提高水平
根据农业院校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多向艺术类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经验交流机会,同时在艺术师资薄弱情况下,为满足教学需要选聘不同艺术专业的外聘教师。部分高校还可从其他专业院校及艺术科研院所等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管理与教学人才,以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社会多方资源,又可增进学校与其他专业单位间的交流合作。
作者:刘少辉 高艳红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萱,韩学周。美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J].教育与职业,2009(23).
[2]林玉恒,鲁士发。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发展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
[3]李莲香。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陶冶。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戏曲鉴赏》选修课程的建设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08(1).
[5]王彦苏。关于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5(31).
[6]岳敏,施芬。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
[7]孟媛媛。塔里木大学普通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8(2).
[8]马岩松。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悉[J].教育研究,2007(5).
[9]唐圣菊。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10]肖建宗。论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11]王玮。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发明教育[J].设计艺术,2009(3).
选修课论文格式 篇二
关键词:医学 数学建模 竞赛 建议
本文受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支持。
一、引言
什么是数学建模呢?数学建模是对现实生活当中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在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与假设之后采用恰当的数学工具,通过数学语言描述出来的一个数学问题[1]。或者说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抽象、假设以及简化, 从而利用其中的“规律”建立变量、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 并求解模型,最后用所求的结果去解释、检验以及指导实际问题[2]。目前国内数学建模普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就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鉴于这种现状和数学建模对医药类学科的影响,江西中医学院近几年组织学生多次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教员梯队建设和学员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数学建模培训组织流程。
二、数学建模培训流程
2.1 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程
江西中医学院是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的院校,基本上都是文科学生,数学基础不是很高。为了普及数学建模知识,筛选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西中医学院数理教研室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对学进行有关数学建模知识的入门教学。在学期结束时,根据他们的论文和对数学建模的兴趣程度我们筛选出大概24-30人左右参加下一轮的培训。这个人数会比正式比赛的人数多一些,因为每年都会有各种原因使得学生放弃培训。
2.2 暑假放假期间对选修课留下来的学生集训
学期结束后,我们会对选修课筛选出来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的培训,大概半个月左右,从每年的8月17日到8月底。第二阶段的数学建模知识培训涉及的内容广,难度大,专业性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数学建模知识进行了分块,分别是:初等模型、微分方程建模、概率与数理统计建模、线性规划模型、层次分析法、Matlab(Mathematical、Lingo)软件编程、数模论文的撰写和数据挖掘,每个老师负责一块。
2.3 模拟实战训练
第二论培训结束后,正式比赛前还有大概一周的时间,我们不在讲课,而是从网上下载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一般网上都没有具体的答案,只有题目,有答案的话起不到训练效果。每三天出两个题目,让他们任选其一按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标准上交一篇论文,每个指导老师负责1-2个队伍,在论文完成后,对学生的论文做出点评和建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是问题暴露最多的阶段,也是学生收获最大的阶段[3]。
2.4 重点讲解论文格式和摘要
比赛前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般都要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再次讲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摘要的写法,因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论文评审时首先看的就是你论文的格式符不符合要求,摘要里面有没有自己的东西。
2.5 赛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在比赛前让学生准备一些书籍资料以备查阅,常用的一般有[4]:
(1) 姜启源。 数学模型。北京: 高教出版社(第二版) ;
(2) 叶其孝。数学建模教育与国际数学建模竞。北京: 工科数学杂志社出版;
(3) 杨启帆等。数学模型。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4) 其他训练需要的各种资料, 以及历届竞赛的优秀论文, 各种应用数学的参考书等;
(5) 准备好一个单独的机房和足够的电脑,至少保证每个队员一台电脑,装好Matlab等常用数学软件,安装好打印机,网络调试正常。
(6)适当买些食品,比赛到最后可能要学生通宵。
(7)给学生做些动员,鼓励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培训期间的表现,对提高他们参赛的信心很有效。
三、想法与建议
以上是我们这些年一直采取的培训模式,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为近一步开展好此项工作,结合多年的培训经验,让我们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 对于多数高职高专和医学类院校来说,没有专门的数学系,缺乏资深的老师来指导比赛。如果能多组织一些这方面的培训,让年轻老师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相信数学建模比赛一定能越高越好。
(2) 组建数学建模社团。通过社团能让更多的同学知道和了解数学建模,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学生来参与这项活动。
(3) 要把数学建模和科研实际相结合。
(4) 改变数学建模的授课方式。我认为数学建模与主动式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一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很好的效果。
(5) 提高奖励。比如说学生如果获得省以上的奖项或者部级的奖项,能够优先入党、拿奖学金、评优等。对于指导老师也一样,如果指导学生获得部级奖项,可以优先晋升职称或者相当于一个教学成果等。
四、总结
当今世界,数学思维及方法不断地向医药学领域渗透,成为现代医药科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像疾病预测模型(马尔科夫链)[5]、药物动力学模型(房室模型理论)、传染病模型、CT理论(数学中的拉东变换)、SPSS软件的应用等等。医学数学模型教学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蓬勃发展的医学也为数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给这个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进行医学数学建模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等。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勇,侯再恩,数学建模培训的实践与探索,数学教学研究,2009,28(7):65-67.
[3] 黄娜,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经验与建议,内肛科技,2007,9:161.
[4] 教练组,“数学建模”训练与组织工作总结,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4(17):105-107.
选修课论文格式 篇三
关键词: 公安院校本科生 毕业论文 改革措施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考核,也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本科层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能使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训练,强化学生公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反映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一、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
目前,以我院为代表的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虽然在学院和教务主管部位的监管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各教学部门在实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学院各系部毕业论文工作通常开始于学生第七学期末,要求学生在寒假放假之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开题、资料查阅等工作。但是,这段时间也正是学生刚刚结束国家公务员考试并将进行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并未将主要精力用于毕业论文工作,而是忙于奔赴各地参加考试和联系用人单位,势必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文献查阅、收集资料信息、设计研究方案和方法等的前期准备工作。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虽然,学生五月初即可结束实习,返回学校,但此时距离毕业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而毕业论文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研究型论文还需要准备实验药品,熟悉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最后还要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期间,有的学生仍要前往其他地区参加公务员考试,有的学生还要考虑毕业分配问题,等等。因此,学生真正投入论文工作的时间非常短暂,使毕业论文质量受到影响。
(二)教师精力投入有限,教学质量缺乏保障。
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和办案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在毕业论文指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此外,有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公安实战经验不足,指导实践型毕业论文时自身能力不够,使毕业论文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三)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完善。
尽管各公安院校均有相应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不尽完善。学校对毕业论文环节的评价多注重论文格式、字数和查阅文献数目等指标,在过程管理和论文本身质量等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选题、收集资料、试验(调研)、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论文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考核指标。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等多主体质量评价相比,毕业论文监控措施并不健全。
二、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在实施毕业论文改革时,应紧密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计划、管理体制、深化理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时间上应当给予充分的保障。因此,论证新的教学计划时,应将毕业论文工作时间规划作为重点议题加以论证。我认为,可以结合刑侦、刑技等各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将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在学期安排方面适当提前,以便在第六个学期即可开展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给学生更多的毕业论文学习时间。第七学期可以适当安排专业选修课和公务员考试辅导培训课程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及时补充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备考。论文工作时间充足,学生才能得以兼顾,为毕业论文的质量提供时间条件上的保障。
(二)深化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指导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的关注度。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在于提高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重视程度,应该从理念上深化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论文工作是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毕业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理念上引起重视和关注,从而在指导思想上保障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应当将毕业论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实训必修课程对待,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强化论文各阶段的过程管理,为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和健全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需进一步明确毕业论文的质和量的要求,加强毕业论文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三个重要时期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准备阶段监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审查论文题目及其类别、指导教师资格、学生的开题报告、调研和文献资料查阅和收集情况,抽查各专业系部的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等;研究阶段的监控管理内容主要是对教师指导情况和学生完成情况与任务书中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进行核对和检查,从而督促教师定期指导检查学生论文进展,减少学生出现抄袭行为的可能性;验收阶段的监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格式内容规范性、答辩组织情况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进行评价性监控,同时,也要听取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四)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有机整合,强化学生选题的自由度。
选修课论文格式 篇四
关键词 课程考核 网络 改革 成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检查学生把握课程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亦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①“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在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之后,②其主要讲述人、车、路、环境、管理等交通安全基础知识以及交通事故分析、再现等方面的应用技术,成为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对于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力图讲述尽可能多的交通安全相关知识以及交通事故分析相关技术手段,对于一门仅有24个课时的选修课而言,如何实现大的信息量并保证学习的效果,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当下,恰逢网络教学、①③课程考核改革④等教研教改方向很受重视,则可基于这些方向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的特点,开展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 现有考核方法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考核的方式均为平时成绩(40%)加期末成绩(60%),但因该课程课时少(仅24课时)、教学内容多,学生多(一个教学班级均超过80人),因而在平时的操作中,仅能依赖于考勤以及与个别学生问答的方式去进行考核,显然这很难真正考察到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以及尽可能公平地给予学生机会。而对于选修课而言,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无法体现选修课的灵活性与知识的多样性;而如果仅仅以小论文的方式,又不可避免地面对抄袭的问题,因而对于一门选修课而言,期末总评成绩占到60%,比例稍高,应该适度调低。在网络教学兴起的情况下,加之“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又被列为长沙理工大学校级优秀网络教学课程,因而结合这样的平台,对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做一个适度的调整与改变,以改变课程考核的方式,则显得极为必要与可行。
2 课程考核改革实施细节
改革后的课程考核形式采用三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形式包括网络学习情况考核、上课情况考核和期终考核三部分。网络学习占总成绩的20%,上课情况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上课出勤率低于75%者,不能参加该课程任何形式的考核。三项分数合计为课程的最终成绩。
(1)上课情况考核。上课情况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12分,每缺席一次扣一分,缺席3次,取消参与本次课程任何考核的资格(点名次数不低于6次)。课堂准备为20分,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根据网络学习情况组织材料,并开展课程教学。剩余8分为奖励分,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并参与课堂讨论。
(2)网络学习情况考核。网络学习情况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20%。将根据登录次数、在线时长、师生积极互动、参与问卷调查以阅读通知次数、课件浏览次数等情况给出分数。登录次数少于20次、在线时长少于1小时,阅读课程教学材料小于40次,此部分以零分计算。达到这些要求者将获得14分。剩余6分作为奖励分,根据登录、发言及参与问卷调查等的时间分布以及与教师互动的有效性等,酌情奖励。
(3)期终考核。期终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40%。根据全年学生讲课情况,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开始思考与交通安全相关的问题,并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在长沙本地区进行调查,然后整理出研究论文。在三个方面对论文进行严格的考核:其一是抄袭,发现任何抄袭现象,取消课程所有科目的考核资格;其二是创造性,要求文中有学生自己的观点;其三是格式,要求严格按照论文格式进行书写。
3 课程考核改革效果分析
将所制定的考核改革办法应用于长沙理工大学汽车服务工程专业10级(3个班,87人)教学实践中。改革反响较好,较为成功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工作。至学期结束,三个班级各分三个小组很好地完成了其中9个课时的授课工作,学生对所需讲授知识掌握较好,课堂气氛热烈,互动频繁;穿插点名6次,除个别同学外,绝大多数同学基本全勤;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各类与课程相关资料200多份,学生平均下载资料次数达1381次,平均进入课程次数达37次,平均在线时长353分钟,平均阅读课程通知14.4次……可知,网络教学考核基本达到目的;期末考试采用研究型教学的方式,以小论文的形式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交,实现评分透明化,统计标准化。
虽然课程考核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若干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授课有娱乐化趋势;其二是个别同学对于网络教学考核中次数有抵触心理;其三是课程论文依然存在抄袭现象。
L芑鹣钅浚撼ど忱砉ご笱?012年度“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优秀网络教学课程;长沙理工大学2012-2013(二)“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考核改革项目;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一交通运输”(项目编号:TSl2321)配套资助项目(编号:ZLl217)
注释
① 王运民,马海龙,张希富。“汽轮机原理”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6):73-74.
② 邹铁方,刘朱紫。“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2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143-144.
③ 胡春芳。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析[J].科教导刊(中),2012:57;73.
选修课论文格式 篇五
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对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主要结合湖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做法,提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改意见,进行新的设计。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实地调查以及个别访谈3种方式。调研时间是2015年1月到2月。调查内容涉及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是研究生课程内容和结构安排。一共调查了8所高校,高校类型以重点名牌大学为主,调查区域以北京为主,湖南本地兼顾。调查的8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以及湘潭大学。这8所大学除了湘潭大学是老牌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其他都是“211工程”重点大学。
一、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与建设是研究生培养中重要并且基础的工作,课程设置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付出大量精力与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在摸索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查的各个高校课程设置各有特色,选取其中4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通过表格展示。
清华大学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领域的拓展需要选取两门学科外的课程学习,即表格里面的学科外选修课;另外,表格里面的补休课程要求本科是其他专业或者同等学力研究生必须学习不少于4门清华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的本科课程,由教研组或导师指定,列入个人培养计划。除个别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课程外,其余随本科生课堂听课。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基础课的门数和学分比例都比较高。另外,与清华大学相比,没有设置学科外选修课和补休课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业方面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除了专业必修课以外,在专业选修课中还划分了专业必选课。每个方向都必须选择9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选择也根据学生专业做了相关要求,比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方向,外语教育心理学和汉语教学技能训练研究是必选课。
表格4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对公共必修课进行了细分,英语分成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政治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方法论,一共有4门课程。在专业课设置上,每一个方向的专业的方向选修课程比较受限,基本只有3~4门可以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相当于必修课。
综合各个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都是由3大板块构成:全校公共课(英语和政治)、学科公共基础课(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和二级学科公共基础课)、方向专业课(二级学科下的方向专业课)。清华大学另外设置了补休课以及学科外选修课,最全面。首都师范大学只有“公共基础课”和“方向专业课”。具体情况比较见表格5:
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可以分成4个类型,分别是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二级学科公共基础课、方向专业课、其他课程(包括补休课和学科外选修课)。
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程就是按照一级学科培养的要求开设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它适用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有专业,是整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调查的8所高校,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3所高校开设了一级学科公共课程。他们的具体开设情况见表格6:
这些课程基本都是通论或者研究方法类的课程。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理解,学习和研究有重要作用。
二级学科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对于专业学习是必要而基础的。相比一级学科公共专业课程来说,更加具有专业性,大部分高校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放在了一起,部分高校会根据语言学和文学两个大方向开设公共的专业基础课,具体开设课程见表格7:
从表格7可以看出语言学方向部分高校开设了语言学史的相关课程。文学方向,许多高校开设了文学专题研究和文学批评史相关课程。根据两个大方向开设公共的基础课,有利于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的交流,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并且许多研究方法都是互通的,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也有利于减轻老师的负担。
方向专业课程是根据各个二级学科的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有必修和选修两种方式。它可以满足研究生对更加精深的专业知识的需求,使研究生对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有清晰的了解,对专业知识有比较精确的掌握,为今后的研究和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主要有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7个方向。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部分方向专业课程为例,他们的课程开设见表格8:
中南大学在相同的课程设置上则更加灵活,与北外的同一门课程开设方式既有选修也有必修,并且还要求相近的不同方向的研究生跨方向共同选修一些课程,具体情况见表格9:
其他课程主要包括补休课、学科外选修课,在调查的8所高校中,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4所高校开设了补休课,清华大学开设了学科外选修课。各个高校对于补休课要求是本科跨一级学科专业或者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本科课程,由教研组或导师指定,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基本形式是跟随本科生随堂听课。清华大学要求补休不少于4门课程,除个别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课程外,其余随本科生课堂听课。
补休课对于本科跨专业或者外校考来的研究生十分有必要,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系统和教材以及老师教学方式都有不同,通过补休课和学科外选修课的学习,能够帮助研究生复习本科知识的同时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并且启发新的研究思路。
二、博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与硕士生课程设置比较起来,各个高校博士生的课程设置相对简单,课程数量和类型都比较少。下面列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课程开设情况。
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分成直博生和普博生两类,直博生的学分和课程要求普遍比普博生高,但是,在课程类型上基本一致。与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相比,博士研究生增加了自学课程,这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老师商量制定。与清华大学比较起来,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则相对简单,并且没有设置基础理论课、自学课以及补休课程。
在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首都师范大学与其他高校相比课程选择十分丰富,具体见表格13。首都师范大学这些课程的开设基本是根据学校的研究特色设定的,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专业学位课就开设了16门,比如《诗经》与中国文化、两汉诗歌研究、《文心雕龙》研究、中国中古诗文研究专题——以唐宋文学为中心、文人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研究——以唐宋文人为中心。
三、培养目标和方式
部分高校会根据自己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设置培养目标,比如清华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专业特色就是计算语言学,博士培养目标设置了能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了解语言与计算语言的文献资料;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科特色是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培养目标中就有能够从事国外的汉语国际推广与对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但是,大部分高校对于培养目标的设置有些空泛,缺少特色。
培养环节主要由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习、论文写作4个方面构成。湖南的高校研究生实习主要是教育教学实习,比如当助教,协助老师完成本科的教学。北京的高校对实习环节没有进行明确的要求。
培养方式主要有导师负责制和导师与培养小组集体负责两种方式,大部分高校培养方式是导师与培养小组集体负责培养的方式。
四、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面我们具体解剖湖南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博士研究生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方向,硕士研究生方向还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等方向。各个二级学科的培养方案主要由学科简介、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培养环节、培养方式、学位论文、经典书目9个环节构成。博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见表格14和15。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科交叉的课程
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涵盖面比较窄,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上,主要依据二级学科的要求设置,不能体现宽口径培养的趋势[2],选修课也是从二级学科出发进行设置,基本上所有的二级学科都没有设置学科外的选修课。
语言学和文学这两个大方向基本没有公共课程,根据采访,发现许多研究生,特别是语言学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开设与文学相关的课程,在今后的研究上,也能从这里寻找两者的结合与突破。过多强调二级学科,从知识结构上限制了研究生各个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二)博士和硕士公共课程内容重叠
公共课主要由英语和政治两个部分构成,根据调查访问,一些博士研究生反映公共课的内容和教学跟硕士研究生阶段存在过多的交叉与重合,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两个阶段的递进性。
(三)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
课程设置中缺乏应用性强的课程做有益补充,不利于对研究生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难以适应研究生多元化就业的要求[3]。具体表现是理论基础类学科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为学生提供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较少。在这个方面,有的专业还是做得比较好,例如在实践环节具体清楚地进行了说明,专门设置了科研实践包括参加导师课题研究和自主研究。教学实践包括课程讲授,参与指导本科论文设计,组织学术辩论赛,编辑专业学术电子刊物,等等。但是这些好的做法没有得到培养方案的制度保证。
选修课论文格式 篇六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经管类学生主要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和数据处理,以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和数据库应用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利用计算机工具来为专业服务,综合案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设计:案例一:排版设计一篇毕业论文,包括封面、目录、标题、页眉页脚、图片表格等,要求格式美观,标题、段落清晰,符合学院毕业论文排版标准。案例二:自己收集、整理材料,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演示文稿设计一套介绍本校情况的PPT,内容包括学校概况、发展历史、规模、学生组织结构、专业设置等情况。要求目录导航清晰,图文风格统一,内容简单明了。案例三: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对公司工资管理或投资决策分析管理,前者根据薪资调整政策、各种工资款项、奖金等计算所得税,并制作工资明细表和工资条;后者通过分析债券、借贷款或者保险等进行分析,以便投资人进行简单风险分析。案例四:利用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对公司进货、销货管理进行数据库设计,数据的输入、查找分析、统计,对未来货物供需进行预测,提供专业的数据信息以便决策。仅仅实现上述几个案例远远不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是解决某个问题,而是“授人与渔”教会学生解决一类问题。教师可以考虑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选修课程,满足其对计算机知识广度的需求以深入学专业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检索》、《多媒体技术应用》等。
二、综合实训方法改革
以往计算机基础实训都是由教师布置统一实训案例,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忽略了学生专业和个体差异,不能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实训环节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来安排,并且应以引导和启发为主。1)案例教学法。在实训之前,教师讲解和展示案例最终效果,结合学生所学提出一些新的案例需求,展示和分析之后再引出需要学生实训过程完成的内容。总结相关知识内容,提出合理的实训建议和具体的要求。如案例一所示实训,封面即可要求学生使用表格来设计格式,页眉页脚可以使用奇偶页不同的设计方法等。教师针对学院论文格式要求提出一些基础要求,然后交予学生自行设计。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实践学习的活动。提出的任务要能够贴合学生所学知识,目标太高或太低都将得不偿失,好的任务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行理智的判断。如案例二所示,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开放性的题目好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实施,项目素材可以自由采集,时间也机动灵活,学生能在任务选择过程中发现兴趣和潜能。实现项目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合理安排任务分工、进度等,增进项目组织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3)分组讨论法。为了使班级同学都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来,分组讨论法的组不宜过大,各人均明确职责,并且尽量做到力量均衡,使得每个组都有参与讨论和获得奖励的机会,避免有些组能侃侃而谈,而有些组黯然神伤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分组讨论中,教师必须当好“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担任指导和监督的角色。如案例三所示,设计一项投资时,分组进行投资的利益分析,以评价和判断该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哪项最优并且说明最优的原因等。4)成果展示法。此方法可以结合应用到上述三种方法中,项目完成之后进行成果展示,能够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一个奋斗的动力,作为对自己学习的检测,接受老师和学生的考验,这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迎接挑战的欲望。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我们应该以应用为目的进行日常教学研究。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在探索中总结、进步将成果付诸于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我们不断的追求。
选修课论文格式 篇七
1.课程设置与简介美国音乐艺术博士的课程设置为55-65学分不等,大致需要2-3年的时间完成全部课程。每个学校学分、课程设置不同,但基本都包括:专业演奏、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四大类。(1)专业演奏钢琴专业演奏课分为两种类型,即每周一次的与教授一对一的专业学习课,以及studioclass演奏课,每次为2小时。演奏课通常要求每位教授其授课班级的所有学生到场,学生自愿报名演奏和讨论交流,每位学生演奏结束之后,老师会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各自展示的机会,从而积累演奏经验、提升心理素养、锻炼语言表述能力。另外,钢琴系每个月都会举行两次pianoforum钢琴演奏讨论会,每学期每位学生必须在讨论课上演奏一次,由除专业老师之外的本系其它教授对演奏进行评论讲解,全系的学生都要求出席并参与讨论。(2)高级音乐理论和音乐历史高级音乐理论和音乐历史课程是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研讨课程,从各个历史时期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主要针对曲式结构分析以及音乐理论的深入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维也纳古典;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上半叶;自二战以后。或者每学期指定一个作曲家,从和声曲式、历史人文各个角度对作品和作曲家进行透视分析,上课方式以学生讨论为主,小班授课,通常不超过20人。教授出题并作引导,研讨的题目内容形式都很广泛,课程选择并无专业限制,作业是以提交论文以及课堂陈述报告为主要方式。(3)副修专业钢琴表演研究生的副修专业可以从演奏方法与实践、音乐历史研究、音乐理论研究、钢琴音乐教育中选取研究方向。演奏方法与实践是为键盘和弦乐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研究巴洛克时期(1600-1750)以及古典时期(重点放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早期的音乐作品)乐器的构造,装饰音,数字低音、节奏、颤音等一系列演奏方法,除了理论的学习与论证,学生还需分组用古乐器(比如古钢琴、羽管键琴、大键琴、管风琴等)或现代钢琴进行课堂示范演奏与陈述报告。钢琴音乐教育课程分为儿童钢琴教学以及成人数码钢琴实验室教学法两个学期。后者主要针对音乐学院钢琴副修学生的集体课教学法。主要讲述如何充分的了解运用实验室里的仪器与设备,帮助学生在键盘和声技巧、即兴演奏创作、视唱练耳、钢琴演奏等方面得到提升。如果选择音乐理论或音乐历史作为副修专业的学生除了按照第(2)项里的规定修完原有的学分,还需按副修学分的要求,额外修满这两门课程的课时。(4)重点必修课程方法与研究是所有音乐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课程目的是指导音乐研究生学会应用基础和正确的研究技巧,主题包括如何利用访问图书馆资源和在线数据库;论文的引文格式和抄袭的问题;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以及对不同音乐版本的研究,了解它们的编集,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所有这些知识都是为之后的博士毕业论储备。硕士研究生的课时是2学分,DMA学生为4学分,他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规划和写作大型的学术研究论文。所有DMA学生将必须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并进行陈述。钢琴文献与作品研究是针对钢琴专业研究生必修的课程,以对钢琴音乐有重大贡献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为线索,纵览了17世纪中期到21世纪当代的钢琴文献,宏观上对不同时期的钢琴艺术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内容包括的体裁风格、音乐特点归纳总结、不同音乐风格形成下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和赏析每个时期的作曲家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分析。
2.评价体系在完成所有课程后,学生首先需要确定答辩委员会教授组成员(4-6位),要求包括专业表演、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四个方向的教授,以及论文导师。其次学生需参加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并通过之后才能成为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其主要用意在于检验博士生在其研究领域内的综合基本学识理论(substantiveknowledge)和职业技能(scholarlyandprofessionalexpertise),确保其有完成接下来博士论文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能力。综合基本学识理论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环节,出题内容必须包括专业演奏、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这四个方向。考试时间分为两天四个时间段,每位教授会给出两到三个问题,闭卷当场作答,主要以提交论文的形式。考试问题涵盖了几乎所有音乐时期的知识以及作品,例如:讨论20世纪初期法国的键盘音乐,至少包括四位主要的作曲家,详述各自的作曲风格以及运用具体的作品进行论证。音乐理论的教授会给出五个左右的谱例,让考生判断属于哪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并详细论述分析原因。口试定在笔试完成后的两个星期内进行,博士候选人除了回答答辩委员会的提问,还要提交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陈述。对于钢琴演奏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职业技能考试是以资格审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钢琴系全体教授出席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通过。美国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有着很高的淘汰率,一般在20%-30%左右,如果不通过将无法获得博士候选人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位进程。这也体现了美国艺术类博士培养极为苛刻严谨的标准,成为博士候选人仅仅是完成博士学位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中,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需要举办三场独奏音乐会并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音乐艺术博士论文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提交:200页以上20万字的研究论文;100页论文连带一场和论文有关的projectrecita(l论文项目音乐会);50页论文连带两场lecturerecital(演讲音乐会)。形式多样的论文提交形式,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适用于演奏专业的候选人。
二、对中国钢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中国钢琴演奏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从2005年起,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硕士研究生,此为音乐演奏专业目前国内的最高学位文凭。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授予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演奏专业)的国家,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它整个系统的规范合理性、大量丰富的研究资源、众多在各领域汇集的一流的师资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精英教育体系。因此积极借鉴美国高校在专业培养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和成熟体制,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对提高我国钢琴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上文论述中,已介绍了美国音乐艺术博士的专业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在接下来的比较探析中,笔者通过研究中国主流音乐学院音乐硕士(钢琴演奏专业)的培养方案,综合分析美式先进体系的优势所在,提出了如下思考和改进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美国音乐艺术博士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系统性、全面性、平衡性、多元性是其整个教育培养模式的精华所在,其主要优势体现在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构架严谨,搭配合理这几个方面。专业核心理论架构稳定成型,专业选修课程阵营强大,专业副修课程特色鲜明,专业方向(演奏)课生动精湛,其合理的基本课程系统架构确实值得国内各高校艺术专业关注并借鉴:基础理论课+方法课+诸门能够让学生掌握具体研究过程的专门研究课+演奏实践课+副专业课。这样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在课程选择时灵活性很大,对于拓展视野和深度也能够起到帮助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在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体系中逐步形成良好完善的高素质研究素养和专业视角,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课业学习中,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综合能力,设置目标完成进度的执行能力无疑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挥。国内目前钢琴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模式主要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方向齐全,可是每个方向中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数量和种类较为单一。宏观、普适课程居多,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细化、深入研究课程缺乏。同时也存在课程结构设置比例不合理,内容缺乏前沿性等问题。(1)美国研究生阶段倡导的研讨导修课程模式值得借鉴,教授开课命题,如“德彪西音乐的风格研讨”、“美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研究”,学生在既定的范围内自由命题,做课堂研讨、开题报告、陈述展演、论文写作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与本专业相结合的情况下,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2)应加强如“钢琴文献及作品研究”,“演奏方法与实践”“、方法研究”等钢琴专业学生所需的实践理论课程的开设。目前,国内除北京、上海几所重点院校外,开设这几门课程的艺术院校并不普遍。尤其是研究方法论,学会搜索与研究是研究生阶段一个重要历程,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重要依据。(3)注重跨学科领域交叉课程的发展也任重而道远。在国内主流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课程设置中没有对副修专业的硬性要求,单一的主修专业使得学生只能完全专注于演奏的探索,缺乏全面适用的知识储备,毕业之后在就业市场上其综合能力和就职空间受到影响。
2.创新培养机制目前国内各高校音乐艺术类钢琴专业研究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学位培养考核模式为举办音乐会以及学位论文的提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核手段单一,认定标准刻板,缺乏激励主动性学习等。针对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学位论文提交形式多样化上的创新和改革无疑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考量。比如,参考美国的经验,可以将传统的论文答辩改为论文+讲座音乐会的形式,边讲边弹,生动地将论据以演奏的方式呈现,并穿插对论点的陈述与讲解,全方位的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最终极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奏当中去,在整个学位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估,分析研究,演奏技巧,曲式理解,风格把握等多项音乐素养都会得到本质的提高。此外,艺术硕士学位的中期考核的制度也存在不足,大部分院校只是对课程完成情况的检查以及学分等级的测评,并无统一的对于硕士阶段所学课程以及本专业综合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考核。美国音乐艺术博士为了保证学位获得者的质量水平所规定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已成为美国成熟的博士考核制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起到了中期考核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淘汰遴选手段。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完成规定课程后,举行综合专业理论知识考试(笔试或口试),多次不合格者将不被授予硕士学位,在保证学位质量的同时,考核的形式多样化也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得不以理解参悟应用为目标,搭建条理清晰,脉络详细的知识体系,为今后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开拓多元化教学形式在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除了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加强,还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针对以表演为核心的理念,采用灵活教学方法,逐渐完成从单一向多元化综合性学科布局,独立和封闭的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教学的发展与转化。国内的表演专业课程采用的是一对一教学形式,美国音乐学院studioclass和pianoforum这两种模式可以作为将独立封闭的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教学方法转化的起点。专业授课教授希望与学生在演奏上建立平等的交流,站在同一个高度探讨作品,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尤其是在studioclass这种新颖有效的课堂模式上,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通过相互展示评析克服表演的紧张,在相互切磋的气氛之下更好的掌握演奏技巧和艺术情感。单一封闭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局限,陷入演奏瓶颈。其次,专业理论课的课程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课堂讲授,讨论班组、文献阅读课、演讲展示、试听鉴赏,无论哪种授课形式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程内容随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三、结语
选修课论文格式 篇八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38-03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人的智能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它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等八种智能。这种“多元智能”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智能组合,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潜能,都依照各自的倾向或所处文化的偏好去调动或连结这些智能,而且每种智能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对问题的解决,不是靠一种智能完成,而是以几种智能组合的形式来完成。
加德纳还提出:各种智能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只有领域的不同、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每个人都有可望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智能兴趣有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得到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育的启迪
传统智能理论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劣,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去看,对学生这显然不公正。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在班级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所取得的成就不一定是这个班里最大的;有的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优秀”甚至“不合格”,可走入社会后可能会取得瞩目的成绩。这种现象恰恰吻合了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从发展的眼光看,学校不存在绝对“不合格”的学生,只是学生各自智能表现的强弱差异不同而已。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弱,大部分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感到厌倦和无奈,但他们的某些智力和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所以,高职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这些学生的能力和天赋,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论看待学生,为他们创造适合多元智能发展的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各自优势智能的成长,使他们在适合自己的智能领域成为有用之才。高职院校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满足优势智能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因此,高职教育应遵循市场服务的规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以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目的,设计多种“差异化”课程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高职学生“差异需求”分析
高职学生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达不到本科录取分数线的高中生,二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普遍文化学习基础较差,但两者相比,各有优劣。在文化课方面,高中生胜过中职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中职生强于高中生。这种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高中生和中职生在学习需求上的差异。
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智能组合,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社会关系不同、个人职业倾向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向有所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每个学生的智能差异和兴趣取向,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设置“菜单”,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从上述分析看,要使具有不同智能组合或不同生源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打破传统的统一化教育模式,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差异化教育新模式。
适合不同需求的“差异化”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智能优势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设置方式,在保证专业基本课程学习需要的前提下,增加数量足够的选修课程,约占40%。这些选修课的设置是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来确定的。每学期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提出开设的选修课名称,把这些选修课汇总后再由学生选课。凡是选课人数达到25人以上的课程,就可以确定为正式选修课。经过一轮的选修课教学实践,进行选修课评定,合格的选修课保留,不合格的选修课淘汰。通过多次选课轮回,筛选出一批适合学生需求的精品选修课。
划分选修课类别 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设置了三类选修课:第一类为综合素质(兴趣特长)类选修课。这类选修课是为满足不同智能优势(专长爱好)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第二类为专业技能类选修课。这类选修课可满足各层次学生对专业技能不同程度的需求。第三类为跨专业选修课。这类选修课主要满足有跨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或拓展专业面的学生的需求。
课程分级与学分 对每一门课程(包括必修课)都按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是专为少数“拔尖”学生设置的在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上增加了拓展内容的课程。因为这些学生基础好,具有较强的学习潜能,设置一级课程能让他们“吃得饱”,并成为专业技能竞赛的主力军。二级是为一般学生设置的正常难度课程,以满足大多数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三级是专门为少数基础薄弱学生设置的内容符合基本要求的低难度课程。课程分为三个难度等级,使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难度级别,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每门课程按级别设置学分,一级学分最高,三级学分最少(见表1),表中的A表示二级(一般程度)课程的学分。
从表1中看出,低难度的三级课程学分数减少了1个学分。因此,学习低难度课程就要增加课程门数。但降低了课程的门槛,使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达到基本要求而获得学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积极完成学业。
“差异化”教育方案的实施
在“差异化”教育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以下工作:
改进现行选修课制度 由于现阶段大部分选修课都是限选课,真正让学生自主确定的任选课较少。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我们增加了任选课的数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喜爱来确定选修课程。教师在学生选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课程介绍,帮助或指导学生选课。特别是指导或引导那些没有特别喜好的学生选择课程。
改进排课方式 从全校整体来看,由于选修课较多,给课程安排带来很多不便。为了能够实现选课排课顺利进行,不影响正常教学,学校改进了排课方式,将必修课一律安排在上午,下午和晚上安排选修课。这样就避免了选修课与必修课发生冲突。为使学生的多门选修课上课不发生冲突,限制每个学生每学期的选修课不得超过三门。当某一门选修课的学生人数过少时将取消该课程,让学生参加二轮选课另选其他课程。
尝试取消学年限制 以学生修满学分为限,学生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尽早完成学业。学生进校时就要做好学习计划,确定自己的学习课程、学习策略和学习时间。
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课程计划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了解选课方式、学分规定,使学生心中有数、早做准备。
学校在新生入学前就设计好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总表,并附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详细情况介绍,供学生制定《个人在校学习计划》时参考。为方便学生制定《个人在校学习计划》,学校事先制定好各专业学习计划完整的“大套餐”、专业方向模块的“小套餐”和个性化的“单点”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确定学习“套餐”组合,也可以自行设计学习“套餐”,制定出《个人在校学习计划》。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差异性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完成计划填写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理清自己在学校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各项学习的具体要求,做好心理准备和其他相关的准备。学生的这份计划也是学生与学校、学与教的“契约”,它约束着学生和学校的行为。如有更改,要经双方协商同意。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把相同课程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便安排课程和师资、教学设备等的准备。
结语
“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积极参与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认真考虑和确定选修课。基础强的学生能够学得更多更深,基础弱的学生能够减轻学习压力,多学自己喜爱的课程。从任课教师调查反馈情况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了。当然,“差异化”教学还不成熟,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若梅。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置[J].职教论坛,2012(29):41-42,45.
[2]张红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173-176.
[3]黄新谋,许彤。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130-131.
[4]夏昱。论差异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0-41.
[5]田拥军,黄国庆。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差异化教育的研究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1(9):28-29.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选修课论文格式(多篇)范文。
由小编峻行整理的文章选修课论文格式(多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