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书来文章网天涯何处是归途

首页 > 计划书 / 正文

后娘阅读答案【多篇】

2024-10-15 01:09:53 计划书
文章后娘阅读答案【多篇】由网友倾城之恋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后娘阅读答案【多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寄语]后娘阅读答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后娘阅读答案 篇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氛围/气氛屏蔽/屏声凝气螳臂当车/以一当十

B. 刹那/古刹卷帙/手不释卷一声不吭/引吭高歌

C. 削弱/瘦削躯壳/金蝉脱壳遗臭万年/满身铜臭

D. 慰藉/狼藉 隽永/隽秀婀娜装模作样/模棱两可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应当重视边缘。在光怪陆离的边缘领域获得成功,首要条件是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有时还需要点习惯边缘孤寂的耐力。

B. 市场普遍预计,由于日元不断贬值,即将引发全球的“货币战”。但大家瞩目的日本、欧洲、英国等主要经济体央行这几个月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C. 上品的唐楷彰显了一种儒雅严正,雄浑端直的气派,更反映了一种讲求规范,不偏不倚,中节适度,左右逢源,崇尚坦正人格,修身稳健的儒家气质。

D. 古典建筑超越了生活实用品的的功能,成为饱含哲学理趣又不失韵味的情感和精神的艺术符号和信息符号,几千年来一直散发着耳濡目染的魅力。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提取概括企业“提倡电子采购”的两方面重要原因。(不超过15个字)(4分)

实施电子采购系统成为许多陷入困境的企业自我拯救的重要举措。IBM采购战略和流程改革副总裁Pat Knight说:“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战略:我们承担不起通过纸面做生意的成本。在1998年决定通过电子化方式来做生意时,供应商就必须选择要么按照我们这种方式,要么去找其他的用户。”成本其实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真正的问题是企业必须利用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来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加强其综合竞争能力。用价值链的观念来看,采购已经成为困境企业整个价值链中一个薄弱环节。它妨碍了整个价值链的增值速度,从而降低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4.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之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到现在已经50个年头了。请你为“学雷锋日”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价值的感悟。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50个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宋Z,邢州南和人,Z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长安中,幸臣张易之诬构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说将入于御前对覆,惶惑迫惧,Z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说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

Z寻迁左御史台中丞。张易之与弟昌宗纵恣益横,倾朝附之。昌宗私引相工李弘泰观占吉凶,言涉不顺,为飞书所告。Z廷奏请穷究其状,则天曰:“易之等已自奏闻,不可加罪。”Z曰:“易之等事露自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易之等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则天不悦。内史杨再思恐忤旨,遽宣敕令Z出。Z曰:“天颜咫尺,亲奉德音,不烦宰臣擅宣王命。”则天意稍解,乃收易之等就台,将加鞫问。俄有特敕原之,仍令易之等诣Z辞谢,Z拒而不见,曰:“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

Z尝侍宴朝堂,时易之兄弟皆为列卿,位三品,Z本阶六品,在下。易之素畏Z,妄悦其意,虚位揖Z曰:“公第一人,何乃下座?”Z曰:“才劣品卑,张卿以为第一人,何也?”天官侍郎郑善果谓Z曰:“中丞奈何呼五郎为卿?”Z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若以亲故,当为张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郑善果一何懦哉!”其刚正皆此类也。自是易之等常欲因事伤之,则天察其情,竟以获免。

《旧唐书・宋Z传》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2页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工于文翰工:擅长

B. 必不可党邪陷正党:结党

C. 虽死不恨恨:怨恨

D. 仍令易之等诣Z辞谢谢:谢罪

6.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宋Z“刚正”的一组是(3分) ()

①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②Z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③Z廷奏请穷究其状。④Z曰:“天颜咫尺,亲奉德音,不烦宰臣擅宣王命。”⑤Z拒而不见,曰:“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⑥易之素畏Z,妄悦其意

A. ①③⑥B. ②③⑤C. ①④⑤D. ②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Z少年时耿直很有节气,学问广博,文采出众。20岁中进士,多次升官担任凤阁舍人。为官态度严肃,受到武则天的赏识。

B. 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忠的语言,凤阁舍人张说在宋Z的激励下,入朝作证时力保魏元忠的忠诚。张说因此得到皇帝的信任,得以免于死罪。

C. 张易之与他的弟弟张昌宗恃宠而骄,肆意放纵。宋Z抓住机会,奏请武则天追查张易之罪状。即使武则天很不高兴,内史杨再思喝令他离开朝堂,他仍坚持不屈。

D. 张易之兄弟害怕宋Z,试图讨好宋Z,在宴会上空出自己的座位让宋Z来坐,宋Z因鄙视张的为人,所以不但没坐,反而称张为“张卿”,显示宋Z的正直。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

(2) 则天意稍解,乃收易之等就台,将加鞫问。

(3) 自是易之等常欲因事伤之,则天察其情,竟以获免。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3页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南宋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1) “秋在黄花羞涩处”描写秋景语句新颖,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3分)

(2) 结合诗歌标题,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满袖尘埃推不去”。 (3分)

(3) 作者说自己“万感”交集,具体来说这首词下阕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大直若屈,,大辩若讷。《老子》

(2) 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4)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5)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6) 钉头磷磷,。(杜牧《阿房宫赋》)

(7) 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4页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11~14题。

雨和瓦

苏童

①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②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屋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③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子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④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也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 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⑤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⑥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⑦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⑧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1. 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第一段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12. 作者在描绘“室内听雨”后为什么又大段描写了“沐雨远眺”?(6分)

13. 简要分析文章开头“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14. 结合全文,探究雨和瓦的对抗使作者对亲情产生怎样的认识。(6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5页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

当今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爆炸”,这是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或纷纷选择“快餐式阅读”的一个重要借口。但我完全不赞成这个判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和“信息爆炸”几乎同样流行的高频词叫“泡沫”。这些“泡沫”本身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知识和新经验,不符合“信息”的基本界定,所以如果只是“泡沫”喷涌和膨胀,就不能称作是“信息爆炸”。而之所以很难判断是否存在“信息爆炸”,是因为我还固执地相信知识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如同GDP不能代表经济真正的增长一样,借助现代传播技术而大量复制的意见和言论,尽管体量庞大,但却完全不同于知识本身的增长和进步。而那些在深层决定着各学科基本知识形态的东西,在我看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一旦拂去熙熙攘攘的喧哗和骚动,它们的数量很有限,要读完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这个问题并不是始于今天。以中国诗学为例,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注疏与研究都堪称汗牛充栋,但基本文献其实并不多,粗算来也就是《乐记》中的几句话、《毛诗序》的几百个字、陆机《文赋》、钟嵘和司空图的两本《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刘熙载的《诗概》再加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训练,其他的书读的多一点少一点不会影响总体格局和主要框架,但如果这些东西在阅读中缺席了,就会影响基本的理解和判断,是所谓的“丢了西瓜拣芝麻”。对经典的要求不仅是通读,要熟悉到如数家珍,而且还应当做枕边书反复读。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基本东西都是有限的和稳态的,如果对这些东西没有读透、没有下够功夫,就不可能做到“入门须正”,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

现在最可忧的是本末倒置,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典的通俗版本甚至是各种“麻辣”版本上,即在所谓“信息爆炸”中膨化出来的各种变体上。我曾对学生们讲,成长于计算机时代,幸运的是可以快捷获得大量信息,但不幸的则是也容易被海量信息迷惑和淹没,无法判断真假和取舍。英国哲学家罗素当年曾写过一篇《精神废料大纲》,其中开了很多在他看来属于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书。但在今天,已没有可能再开出这样的读书指南。而如果想尽可能少上当受骗,唯一的办法就是选择经典,特别是古人、前辈认可的经典。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家都忙了很多,认真读书的时间有限,就更应“好钢用在刀刃上”。

15.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6. 为什么作者不赞成“信息爆炸”这个判断?(6分)

17. 经典有什么特征?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6分)

七、作文(70分)

18. 魅力,指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笑的魅力、声音的魅力、眼神的魅力、身体的魄力、性格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人的魅力可以无所不在,包括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力的源泉。魅力不是一个定量的概念。对一个人是否具有魅力的判断,依赖直觉、不假思索、不加选择的结果常常会与深入考察之后的结论同样准确而持久。一个人的魅力对甲而言,是惊心动魄不可抗拒的,对乙可能就平淡无奇甚至不屑一顾。

请以“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6页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7页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 意 新 语 工 得 前 人 所 未 道 者 斯 为 善 也 必 能 状 难 写 之 景 如 在 目 前 含 不 尽 之 意 见 于 言 外,然后为至矣。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选自《六一诗话》,有删改)

20. 请写出《六一诗话》作者的姓名。(1分)

21. 温庭筠工诗擅词,请写出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词派名称及其主要特征。(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抢夺梳妆盒时,葛朗台对女儿宣称:“人生就是一场交易。”妻子生病,他不舍得花钱为她买药。妻子死去,他抢夺女儿的继承权。小说借此表现了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贪婪,把人和人之间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 巴金在小说《家》中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主张自由恋爱,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

C. 阅读《呐喊》,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国民本性的揭露,同时,也探索了知识分子的道路,反映和折射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生活。

D. 《雷雨》中,人物语言和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愤怒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E. 《老人与海》中的许多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例如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具有的欲望,而鲨鱼则是勇武健壮、能创造奇迹的象征。

23. 简答题(10分)

(1) “探春理家” 情节中探春表现出令王熙凤感叹的治府才能,请简叙探春的重要表现。(4分)

(2) 简述《三国演义》“张翼德义释严颜”的情节。这一情节表现了张飞的什么性格特征?(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据了解,商务部和国家旅游局正在制订《关于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导意见》。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今后要大力发展网络订餐、半成品餐和外卖快餐等餐饮服务模式,同时要清理规范最低消费、包间费等额外收费,减少不合理的餐饮支出。他说:“有的企业在菜单上标识菜品食材份量,在报餐标准上注明建议消费人数,主动提供半份量或半份餐等服务。这些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周柳军指出:消费者和行业积极行动起来,使得我们大家不想浪费,同时要完善制度,使得我们公务消费不敢浪费,整个形成“不想浪费、不愿浪费、不能浪费和不敢浪费”的社会氛围、制度体系和行业结构。

为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北京众多餐厅开启了行业内的“光盘行动”,为顾客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免费打包等服务,鼓励把没吃完的剩菜打包带走,而且还要使用环保包装,不提供一次性木筷和超薄塑料袋。

回溯到30多年前,饥饿感还与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就算是到了今天,不少偏远山区的居民,食物依旧单调,粮食依旧匮乏。不时曝出的相关新闻让人心痛,也会让我们知道,对待粮食的大手大脚还不免太奢侈与夸张。而正在发起的“光盘行动”,显然是在试图提醒与告诫我们:饥饿感距离我们仍并不遥远,即便时至今日,尊重粮食仍是需要被奉行的古老美德之一。

24. 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我国粮食消费的现状。(6分)

25. 根据材料说说我国针对粮食浪费准备采取的措施。(5分)

26. 从材料看,你认为“光盘行动”对消费者有何具体要求?(4分)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周红蕾,江苏省苏州中学)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七)第8页33练・参考答案3Lian・Can Kao Da An练・参考答案3Lian・Can Kao Da An2013年第7期参考答案

第8-10页

一、1. ①看到镯子上的蛇形花纹,奶奶心如乱麻;②把轿帘打开一条缝,表现奶奶对粗壮轿夫的欣赏与爱慕,对自己未来麻风病丈夫的恐惧,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③奶奶不觉地把一只小脚露出车外,一轿夫轻轻握住送回轿内,这是传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2. 用第三人称“他”或“我的奶奶”是为了描述历史,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是为了便于分析评论历史,抒发感情或感慨。这也构成了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3. ①奶奶是一个丰满秀丽、充满青春朝气的新娘:走路双臂挥舞,身腰扭动;②深受封建传统的毒害:裹脚可为证明;③对正常、美好生活怀有渴望:痴迷地呼吸着轿夫的气味,心中漾起春情波澜,非常想撩开轿帘,看看生着一只温暖的大手的轿夫是什么样的人;④敢于抗争不幸命运:不愿委屈自己陪伴一个麻风病人,怀有“不如一死了之”的心理准备。

4. ①悲剧性趋势:不到六岁裹脚;自己违背祖训掀起盖头;出嫁路上听闻哭丧;据说新郎是麻风病人;轿中呕吐,不吉祥。

②戏剧性趋势:十六岁时,“奶奶”已经出落得丰满秀丽,充满活力;奶奶与轿夫之一余司令心有灵犀;文末“我”的评论说是“天凑地合”。

二、1. 交代时令,为人物的活动设置背景;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与下文描写黑孩衣着单薄形成呼应;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

2. 相比较而言,队长的生活水平高于一般群众,穿着夹袄,吃着饼子;人们的精神状态都萎靡,“像一群木偶”;生产力水平低下,加宽滞洪闸全依靠人工劳动、原始劳动。

3. 命运悲惨:没有母亲,父亲不在身边,受后娘虐待;生活艰难:秋天了,还赤着脚,穿着大裤衩,光着脊梁。性格隐忍:队长用野蛮的语言与他对话,他不吭声,小石匠用手指在他的光头上敲着鼓点,他忍着。向往美好生活:扯拉小石匠的衣角,愿意去当小工,羡慕小石匠火红色运动衫的领子。

4. 传递着浓浓的人文关怀:队长虽然语言粗野,但还在心里关心同情黑孩儿,让他随便敲敲碎石子,不必使劲;小石匠真诚地帮助黑孩儿,同情他被后娘打傻了,在黑孩子头上敲鼓点也只是轻轻地;队长不愿意派男劳动力去打工,关心妇女要拾棉花,也是从关心本生产队的事务出发,谋求的是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如果阅读者回答“传达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只要解说合理,自圆其说亦可。比如从黑孩后娘虐待,队长说话粗野,小石匠在黑孩头上敲节奏,黑孩年龄太小,身体极为瘦弱,还把到工地劳动看着美差事等角度进行阐发。

三、1. ①借“我”之口指出狼非常狡诈,骗术极高。这样写从侧面表现狼的道行高,与上下文的细致描写相呼应。结合全篇看,还有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意味。②说明陈蛇出身于捕蛇世家,捕蛇技艺高超。这样写看似闲笔,实则是以似真似幻的语句赋予人物神奇的色彩,同时也使小说有古代笔记的风格。

2. “我”虽知狼不怀好意,有所警惕,然而,最终仍中其圈套。“狗”洞悉其奸,虽然勇敢斗争,然因势单力薄而功败垂成。“营业员”没有丝毫辨别力,被狼所惑 。

3. 作者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雌蛇的母性形象。未孕之时,极其胆小,“人一到它的面前,它就会掉在地上”;而有孕在身,则勇猛无比,人“想捕怀孕的蛇,十有八九要送掉性命”。小说借蛇性写人性,表现出母性的伟大。

4. 这两篇的结尾都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狼》写一匹狼使用调虎离山之诈术成功偷食一头肥猪的故事,结尾以简捷笔墨描写狼的得逞,人的如梦方醒,狗的于事无补,凸显出狼的贪婪狡诈,让人想起先前种种,加深了对狼这一形象的认识。《脆蛇》交代捕蛇高手陈蛇之死,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是雄蛇所咬?是怀孕雌蛇所咬?是由于大意失荆州而偶然被咬?……这样结尾,既有不需点破的哲理性,又在情节设置上留下悬念,使人回味不已,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第11页

1. 从长远的角度和文学史的角度看,文学奖对文学的意义有限,最重要的还是文学作品自身的魅力。

2. 作者列举与莫言同时代的中国作家,意在说明:①中国当代有不少优秀作家,莫言是其中之一;②莫言获诺奖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肯定。

3. ①得了诺贝尔奖就顶礼膜拜,视该奖及其得主是神明;②国人得了奖就百般贬低,动辄虚无化本国的一切。

第12页

1. ①宫崎骏每部作品里都有独特而可爱的动漫形象。②作品情节紧凑,气氛紧张。③作品有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启迪。

2. 对您而言,究竟具备什么条件时,您会动笔创作一部新作品?

3. ①当今中国有许多问题,比较乱。②这个社会还有基本的道德来维持,还有控制力和凝聚力,所以不会崩溃。③作家尽量从时代精神中提炼出核心的、具有相对普遍性的东西。④心态要放平和些,作家不可能完全把握社会,只能尽量做到相对正确。

第41-43页

一、1. B. 应节选自《天狗》;

C. 应为第三幕。

2. B. 是让天保而不是傩送;

D. 应是扬基棒球队。

3. B. 原来专门卖茶的店铺,现在部分改成公寓,还兼包伙食。C. 节选自《棠棣之花》。

4. A. 应为秦仲义;B. 同时受过科学洗礼的大律师高克明没有反对。

5. A. 觉民与琴热恋;C. 曹操刺杀的是董卓。

6. B. 大哥高觉新并未觉悟新,二哥高觉民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E. 应该是对葛忒露德。

7. A. 应为常四爷;D. 是资产阶级吝啬鬼的典型。

8. B. “你”应是探春;D. “那人”应是康大叔。

二、1. ①先用鱼叉,②鱼叉被鲨鱼带走了,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③刀断了用短棍,④短棍丢了用舵把来打。

2. 探春为蕉下客,李纨自号稻香老农,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贾宝玉为怡红公子,迎春为菱洲,惜春为藕榭。

3. 如:抢夺梳妆匣,搀扶女儿,临终前抓十字架等。

葛朗台临死前,神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到金子,便作出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它抓到手。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这一细节,出神入化地展示了老葛朗台这个黄金迷的真实本性。

4. 泣残红黛玉葬花。宝钗、黛玉一先一后夜访怡红院,黛玉叩门,晴雯正生气,借故说宝玉吩咐的,不给开门。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她见了宝玉也不理睬,宝玉还蒙在鼓里。她独自一人在幽僻处葬花吟诗时,又被宝玉遇着。宝玉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

5. 《端午节》方玄绰;《故乡》闰土;《孔乙己》孔乙己;《药》华老栓、夏瑜;《阿Q正传》阿Q;《**》九斤老太;《明天》单四嫂子;《白光》陈士成。

6. 第一部分:《爱神之什》;第二部分:《春蚕之什》;第三部分:《归国吟》。

7. 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佬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8. 王利发:胆小、自私、精明干练,谦恭周到。秦仲义:热情、有追求,主张实业救国。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风霜的沉重感。

第54-61页

语文Ⅰ(试题)

1. D.(A. fēn,píng/bǐng,dāng;

B. chà,juàn,kēng/háng;

C. xuē,ké/qiào,chòu/xiù;

D. jiè/jí,juàn/jùn,mú/mó)

2. A.(光怪陆离:光彩奇异,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现象奇特。B. 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C. 左右逢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D.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句子中主客体倒置。)

3. 降低成本、提高反应速度

4. 例如:短暂的生命因执着的奉献而延绵,单薄的生命因广泛的付出而丰富,有限的生命因高尚的追求而无限。

5. C(恨:遗憾)

6. B(①不表现宋Z“刚正”,⑥不是直接表现。)

7. B(张说力保魏元忠的忠诚,魏元忠最终免于死罪)

8. (1) 如果因此冒犯君上被贬职罢官,美好的德行可以流芳百世。(“缘”、“犯颜”、“芬芳”各1分)

(2) 武则天的怒气消了一些,就抓张易之等到御使台,将加以审讯。(“稍解”、“收”、“就”、“鞫问”各1分)

(3) 自此张易之等人经常想借事中伤他,武则天了解了情况,宋Z最终免于受害。(“伤”、“察”、“竟以获免”,各1分)

9. (1)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此黄花经过西风摧残,流露羞怯怯、苦涩涩的神态,体现秋的萧瑟冷落气氛。(3分,一点1分)(2) “满袖尘埃推不去”,既是写旅途风尘仆仆,也是写自己常需接受不喜欢的指令,无可避免,无可奈何。作者借此表达对自己的仕途际遇的不满。(3分,一点1分)(3) ①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②对那些官场一时得意的小人的讽剌警告;③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④对南宋将重蹈六朝复辙忧虑担心。(4分,一点1分)

10. (1) 大巧若拙(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 无边落木萧萧下(5) 君子不齿(6) 多于在庾之粟粒(7) 赢得生前身后名(8) 苟利国家生死以(每空格1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1.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雨”如音乐般的声音;运用比拟手法,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修辞手法各1分,特点各1分)

12. ①不同角度的描写,形成对比;②突出了雨和瓦的较量中蕴含的美;③以“沐雨远眺”的亲身感受表示对智利诗人聂鲁达认为“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的质疑或反驳。(各2分)

13. ①突出“雨中所见”这一记忆的永恒,引发下文;②文章起笔突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③与结尾处形成呼应。(各2分,答对两点即可)

14. ①从雨冲刷瓦的角度,表达亲情表现虽细小,容易被漠视,但在遭遇生活种种冲击时,亲情会得到再发现和再体验。②从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的角度,表达亲情(家、母亲) 能使人抗拒现实生活中的恐怖与孤独,感受美丽和温暖。③从综合的角度,作者感受到,多年以后物是人非,但亲情将留存于记忆中,成为心灵深处温馨而永恒的风景。(各2分,答“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给2分)

15. 首先,由对 “信息爆炸”这个判断的否定引出话题:要读经典。其次,从什么是经典、读经典的作用、读经典的要求三方面阐述如何读经典。最后,指出不读经典的严重后果(各2分)。

16. ①作者认为许多时候只有“泡沫”的喷涌和膨胀,不能称作是“信息爆炸”;②作者相信知识的增长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发展形成“信息爆炸”。(各2分)

17. ①经典是有限的和稳态的;②经典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训练(或不读会影响基本的理解和判断);③选择经典可抵抗思想和文化垃圾。(6分,每点2分)

18. 按照高考阅卷评分细则进行批改。切入分48分。

魅力,是自内散发的气息。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魅力”?怎样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魅力”?怎样正确地体现自己的“魅力”?怎样对待评判别人的“魅力”?等等。如此思考,才能使思维不断深化,立意趋向深刻,视野越发开阔,联想愈加丰富。语文Ⅱ(附加题)

19.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6分,每断对一处得1分,六处以内,断错不扣分,超过六处,一处扣1分)

20. 欧阳修(1分)

21. “花间派”,其词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3分)

22. A. 妻子死去,葛朗台抢夺女儿继承权的时候,说:“人生就是一场交易。”

E. 狮子是勇武健壮、能创造奇迹的象征。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23. (1) 按规矩行事。亲娘舅死了,探春依例赏银;废除不必要的开支,精简节约。取消宝玉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费用和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管理制度改革,采用承包制。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园中各物。(答对一个给1分,2个3分,3个4分)

(2) (刘备进入益州,张飞一路平定蜀中郡县,兵至江州)巴郡太守严颜坚守城池进行抵抗,张飞强攻不下。(1分)张飞用计诱使严颜出城作战活捉严颜。(1分)严颜宁死不降。(1分)张飞敬佩严颜的为人,对他以礼相待后招降。(1分)表现了张飞有勇有谋、敬重英雄的性格特点(2分)。

24. 刚刚摆脱粮食消费不足的困境,偏远山区粮食依旧匮乏,每年食物浪费惊人。(6分)

25. 制订有关政策法规;大力发展节约型餐饮服务模式;清理不合理的餐饮规则;提倡新的餐饮规则;完善制度,减少公务消费。(5分)

后娘阅读答案 篇二

①我奶奶刚满十六岁时,就由她的父亲做主,嫁给了高密东北乡有名的财主单廷秀的独生子单扁郎――据说是个麻风病人。奶奶不到六岁就开始缠脚,日日加紧。一根裹脚布,长一丈余,曾外祖母用它勒断了奶奶的脚骨,把八个脚趾,折断在脚底,真惨!我的母亲也是小脚,我每次看到她的脚,就心中难过,就恨不得高呼,打倒封建主义!人脚自由万岁!十六岁那年,奶奶已经出落得丰满秀丽,走起路来双臂挥舞,身腰扭动,好似风中招s的杨柳。

②奶奶坐在憋闷的花桥里,头晕眼眩。她抬起手,掀起红布――曾外祖母曾千叮咛万嘱咐,不许她自己揭动罩头红布――一只沉甸甸的绞丝银镯子滑到小臂上,奶奶看着镯子上的蛇形花纹,心里纷乱如麻。

③“老天爷,保佑我吧!”奶奶一把撕下那块酸溜溜的罩头布,放在膝上,悄悄地伸出笋尖状的脚,把轿帘打开一条缝,偷偷地往外看。她看到轿夫们肥大的黑色衫绸裤里依稀可辨的、优美颀长的腿,和穿着双鼻梁麻鞋的肥大的脚。奶奶猜想着轿夫粗壮的上身,忍不住把脚尖上移,身体前倾。她看到了光滑的紫槐木轿杆和轿夫宽阔的肩膀。 轿夫身上散发出汗酸味,奶奶有点痴迷地呼吸着这男人的气味,她老人家心中肯定漾起一圈圈春情波澜。轿夫抬轿从街上走,迈的都是八字步,号称“踩街”,这一方面是为讨主家欢喜,多得些赏钱;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一种优雅的职业风度。

④那天抬着我奶奶的四个轿夫中,有一个成了我的爷爷――他就是余占鳌司令。那时候他二十郎当岁,是东北乡打棺抬轿这行当里的佼佼者――我爷爷辈的好汉们,都有高密东北乡人高粱般鲜明的性格,非我们这些孱弱的后辈能比――当时的规矩,轿夫们在路上开新娘子的玩笑,如同烧酒锅上的伙计们喝烧酒,是天经地义的事,天王老子的新娘他们也敢折腾。

⑤高粱叶子把轿子磨得嚓嚓响,高粱深处,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哭声,打破了道路上的单调。哭声与吹鼓手们吹出的曲调十分相似。奶奶想这一双乔乔金莲,这一张桃腮杏脸,千般的温存,万种的风流,难道真要由一个麻风病人去消受?如其那样,还不如一死了之。高粱地里悠长的哭声里,夹杂着疙疙瘩瘩的字眼:青天哟――蓝天哟――花花绿绿的天哟――棒槌哟亲哥哟你死了――可就塌了妹妹的天哟――我不得不告诉您,我们高密东北乡女人哭丧跟唱歌一样优美,民国元年,曲阜县孔夫子家的“哭丧户”专程前来学习过哭腔。大喜的日子碰上女人哭亡夫,奶奶感到这是不祥之兆,已经沉重的心情更加沉重。

⑥轿夫们用力把轿子抖起来,轿子已经像风浪中的小船了,奶奶死劲抓住座板,命令着自己,不能吐啊,凤莲,人家说吐在轿里是最大的不吉利,吐了轿一辈子没好运……她忍不住了,一张嘴,一股奔突的脏物蹿出来,涂在了轿帘上。 奶奶放声大哭,高粱深深震动。轿夫们不再颠狂,推波助澜、兴风作浪的吹鼓手们也停嘴不吹。只剩下奶奶的呜咽,又和进了一支悲泣的小唢呐,唢呐的哭声比所有女人的哭泣都优美。奶奶在唢呐声中停住哭,像聆听天籁一般,听着这似乎从天国传来的音乐。奶奶粉面凋零,珠泪点点,从悲婉的曲调里,她听到了死的声音,嗅到了死的气息,看到了死神的高粱般深红的嘴唇和玉米般金黄的笑脸。

⑦轿夫们中途小憩,花轿落地。奶奶哭得昏昏沉沉,不觉地把一只小脚露到了轿外。轿夫们看着这玲珑的、美丽无比的小脚,一时都忘魂落魄。余占鳌走过来,弯腰,轻轻地,轻轻地握住奶奶那只小脚,像握着一只羽毛未丰的鸟雏,轻轻地送回轿内。奶奶在轿内,被这温柔感动,她非常想撩开轿帘,看看这个生着一只温暖的年轻大手的轿夫是什么样的人。

⑧我想,千里姻缘一线穿,一生的情缘,都是天凑地合,是毫无挑剔的真理。余占鳌就是因为握了一下我奶奶的脚唤醒了他心中伟大的创造新生活的灵感,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彻底改变了我奶奶的一生。

(节选自《莫言精选集・红高粱》,有删节)

1. 细节刻画是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请找出选文中三处细节描写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 人称的变化是莫言作品的常态,本文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交替运用,这与错杂地描写历史与现实有何关系?

3. 试根据选文分析“奶奶”的形象。

4. 选文写“奶奶”出嫁,请根据本段文字探究性地预测“奶奶”未来人生的悲喜趋势,并简要分析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拿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RRR”响成一片。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涌出来,汇集到钟下,眼巴巴地望着队长,像一群木偶。队长用力把食物吞咽下去,抬起袖子擦擦被络腮胡子包围着的嘴。人们一齐瞅着队长的嘴,只听到那张嘴一张开――那张嘴一张开就骂:“他娘的腿!公社里这些狗娘养的,今日抽两个瓦工,明日调两个木工,几个劳力全被他们给零打碎敲了。小石匠,公社要加宽村后的滞洪闸,每个生产队里抽调一个石匠,一个小工,只好你去了。”队长对着一个高个子宽肩膀的小伙子说。

②小石匠长得很潇洒,眉毛黑黑的,牙齿是白的,一白一黑,衬托得满面英姿。他把脑袋轻轻摇了一下,一绺滑到额头上的头发轻轻地甩上去。他稍微有点口吃地问队长去当小工的人是谁,队长怕冷似的把膀子抱起来,双眼像风车一样旋转着,嘴里嘈嘈地说:“按说去个妇女好,可妇女要拾棉花。去个男劳力又屈了料。”最后,他的目光停在墙角上。墙角上站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③“黑孩儿,你这个小狗日的还活着?”队长看着孩子那凸起的瘦胸脯,说:“我寻思着你该去见阎王了。打摆子好了吗?”

④孩子不说话,只是把两只又黑又亮的眼睛直盯着队长看。他的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

⑤“你是不是要干点活儿挣几个工分?你这个熊样子能干什么?放个屁都怕把你震倒。你跟上小石匠到滞洪闸上去当小工吧,怎么样?回家找把小锤子,就坐在那儿砸石头子儿,愿意动弹就多砸几块,不愿动弹就少砸几块,根据历史的经验,公社的差事都是胡弄洋鬼子的干活。”

⑥孩子慢慢地蹭到小石匠身边,扯扯小石匠的衣角。小石匠友好地拍拍他的光葫芦头,说:“回家跟你后娘要把锤子,我在桥头上等你。”

⑦孩子向前跑了。有跑的动作,没有跑的速度,两只细胳膊使劲甩动着,像谷地里被风吹动着的稻草人。人们的目光都追着他,看着他光着的背,忽然都感到身上发冷。队长把夹袄使劲扯了扯,对着孩子喊:“回家跟你后娘要件褂子穿着,你这个小可怜虫儿。”

⑧他翘腿蹑脚地走进家门。一个挂着两条清鼻涕的小男孩正蹲在院子里和着尿泥,看着他来了,便扬起那张扁乎乎的脸,L着手叫:“可……可……抱……”黑孩弯腰从地上捡起一个浅红色的杏树叶儿,给后母生的弟弟把鼻涕擦了,又把粘着鼻涕的树叶像贴传单一样“巴唧”拍到墙上。对着弟弟摆摆手,他向屋里溜去,从墙角上找到一把铁柄羊角锤子,又悄悄地溜出来。小男孩又冲着他叫唤,他找了一根树枝,围着弟弟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扔掉树枝,匆匆向村后跑去。他的村子后边是一条不算大也不算小的河,河上有一座九孔石桥。河堤上长满垂柳,由于夏天大水的浸泡,树干上生满了红色的须根。现在水退了,须根也干巴了。柳叶已经老了,橘黄色的落叶随着河水缓缓地向前漂。几只鸭子在河边上游动着,不时把红色的嘴插到水草中,“呱唧呱唧”地搜索着,也不知吃到什么没有。

⑨孩子跑上河堤,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凸起的胸脯里像有只小母鸡在打鸣。

⑩“黑孩!”小石匠站在桥头上大声喊他,“快点跑!”

黑孩用跑的姿势走到小石匠跟前,小石匠看了他一眼,问:“你不冷?”

黑孩怔怔地盯着小石匠。小石匠穿着一条劳动布的裤子,一件劳动布夹克式上装,上装里套一件火红色的运动衫,运动衫领子耀眼地翻出来,孩子盯着领口,像盯着一团火。

“看着我干什么?”小石匠轻轻拨拉了一下孩子的头,孩子的头像货郎鼓一样晃了晃。“你呀”,小石匠说,“生被你后娘给打傻了。”

小石匠吹着口哨,手指在黑孩头上轻轻地敲着鼓点,两人一起走上了九孔桥。黑孩很小心地走着,尽量使头处在最适宜小石匠敲打的位置上。小石匠的手指骨节粗大,坚硬得像小棒槌,敲在光头上很痛,黑孩忍着,一声不吭,只是把嘴角微微吊起来。小石匠的嘴非常灵巧,两片红润的嘴唇忽而嘬起,忽而张开,从他唇间流出百灵鸟的婉啭啼声,响,脆,直冲到云霄里去。

(节选自《莫言精选集・透明的红萝卜》)

1. 分析本文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根据本文,结合人物语言、行为、神态简要分析当时中国农村人的生存状态。

3. 根据本文,分析人物“黑孩”的人物形象。

4. 有人认为,这段文字传达出物质贫乏时期的浓浓的人文关怀,有人认为传达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你怎么看,请讲述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那匹狼偷拍了我家那头肥猪的照片。我知道它会拿到桥头的照相馆去冲印,就提前去了那里,躲在门后等待着。我家的狗也跟着我,蹲在我的身旁。

②上午十点来钟,狼来了。它变成了一个白脸的中年男子,穿着一套洗得发了白的蓝色咔叽布中山服,衣袖上还沾着一些粉笔末子,像是一个中学里的数学老师。我知道它是狼。它俯身在柜台前,从怀里摸出胶卷,刚要递给营业员。我的狗冲上去,对准它的屁股咬了一口。它大叫一声,声音很凄厉。它的尾巴在裤子里边膨胀开来,但随即就平复了。我于是知道它已经道行很深,能够在瞬间稳住心神。我的狗松开口就跑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去将胶卷夺了过来。柜台后的营业员打抱不平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霸道?”我大声说:“它是狼!”它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无声地苦笑着。营业员大声喊叫着:“把胶卷还给人家!”但是它已经转身往门口走去。等我追到门口时,大街上空空荡荡,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一只麻雀在啄着一摊热腾腾的马粪。

③等我回到家里时,那头肥猪已经被狼开了膛。我的狗,受了重伤,蹲在墙角舔舐伤口。

脆蛇

①陈蛇说,有一种蛇,生活在竹叶上,遍体翠绿,惟有两只眼睛是鲜红的,宛如一条翠玉上镶嵌着两粒红色的宝石。蛇藏在竹叶中,很难发现。有经验的捕蛇人,蹲在竹下,寻找蛇的眼睛。这种蛇,是胎生,怀着小蛇时,脾气暴躁,能够在空中飞行,宛如射出的羽箭。如果你想捕怀孕的蛇,十有八九要送掉性命。但这种蛇不怀孕时,极其胆小。人一到它的面前,它就会掉在地上。这种蛇身体极脆,掉到地上,会跌成片断,但人离去后,它就会自动复原。有经验的捕蛇人,左手拿着一根细棍,轻轻地敲打竹竿,右手托着一个用胡椒眼蚊帐布缝成的网兜。蛇掉到网兜里,直挺挺的像一根玉棍。这时要赶紧把它放在酒里浸泡起来。陈蛇是一个很有资历的捕蛇人。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写的就是他的祖先。

②陈蛇最终还是被毒蛇咬死了。在他的葬礼上,我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那种脆蛇,怀孕时脾气暴躁,不怀孕时性格温柔,这说的是雌蛇。

1.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1) 我于是知道它已经道行很深,能够在瞬间稳住心神。

(2)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写的就是他的祖先。

2. 请概括《狼》中“我”、“狗”、“营业员”对狼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3. 结合相关描写,请赏析《脆蛇》中雌蛇的形象。

4. 这两篇微型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堪称“豹尾”,请对此加以探究赏析。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后娘阅读答案 篇三

定向控制

所谓定向控制,就是指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 的功能,具有对教学过程定向和控制的作用。要能进行有效的定向控制,就必须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制定 好教学目标。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合理的,是多元化的、组合式的。对教学内容来说,它考虑到教学目标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订教学目标成“块状结构”;对学生的智能活动来说,又有充分的思维区间和思维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化为问题情境,事先 编制由若干问题组成的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思考、解答;也可以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活动情境,即 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的智能活动,把教学目标隐含其中,通过某项智能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把教学目标 转化为练习操作情境,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编制成练习卷,让学生通过练习或操作完成教学目标。

由于教学目标规定某一阶段教学之后,学生明确了将学到什么,何种能力得到培养。这样,教的内容即是 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会指向明确,而不会茫然。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 开展定向活动,所依据的即是教学目标的定向作用。魏老师认为:有些学生智力活动差,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智 力活动,而是缺少具备一定指向性的活动。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使他们的智力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他 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使他们理清语文知识结构。学生按照从干到枝到杈的顺序学习知识,进行定向的智力 活动。这样,语文知识学了多少,还剩多少,哪些已掌握牢固,哪些还认识模糊,学生一看语文知识结构图, 就能一目了然。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目标是把教学过程变成可操纵的“把手”。有的老师也许看过钱梦龙老师教《雷雨前 》的录像。对课文的分析,钱老师所用时间不到一节课,而就在这不多的时间里,钱老师用一定的时间听写文 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为什么?因为钱老师对这一节课所定的教学目标是教给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来理解文章 思想内容。时代背景清楚了,文中所写景物的象征义也就容易理解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钱老师采用了听写 的方法,而不是进行一般的时代背景介绍,对课文的其他知识,钱老师只是简单带过,或删去不教。也就是说 ,这一节课钱老师所用的一切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使学生掌握象征手法这一目标。这充分说明教学目标带有定 向和控制的作用。

定向控制根据控制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正向控制、反向控制、纵向控制和横向控制。中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 育,是以传习性教育为主的教育,因此,正向控制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经常运用的手段,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能 力的迁移大多是在正向控制下进行的。例如教文言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告诉学生“黠”是狡猾的意思,“顷刻”是短时间的意思,“变诈”是欺骗手段的意思,等等,这是正向 传授知识;例如教师告诉学生,记叙文划分段落的原则有:按时间顺序划分,按空间顺序划分,按事件发展的 情节变化来分,按表达方式来分等,并结合具体课文进行讲解,这是正向传授方法;如果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能用所学过的知识、方法去解决另一个语言环境中的问题,也就做到了正向迁移。

与正向控制相反,反向控制是对正向思维进行限制的控制。教学中,教师设置重重障碍,把学生的思维之 水逼到绝壁上,让它从天而降化为壮观的瀑布,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反向控制。例如教《驿路梨花》一文,要 学生领会该文明写与暗写相结合的手法,单从正面去讲,学生理解不深;如果能让学生根据课文把暗写的部分 改为明写,改写之后,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明写不易充分表现梨花姑娘做了好事不留名,不能充分反 映“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主题思想,只有明写与暗写相结合才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最好方法。同样,在作文教学 中也可以进行反向控制,教师可以改变平常采用的要求学生怎么写的作法,而要求学生不应该怎么写,促使学 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定向控制还要处理好纵向控制与横向控制的关系。所谓纵向控制就是按着既定的教学步骤、环节,节节推 进,逐层深入。所谓横向控制就是在某一教学步骤、环节上,对某一知识加以铺陈,向它的外延扩展。语文教 学要富有连贯性、灵活性,就必须处理好纵向控制与横向控制的关系,以纵向为主,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同时 进行必要的横向穿插,以开拓教学内容。切不可以过多的穿插扰乱学生的纵向思路,破坏课堂教学气氛,使学 生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感。

定度控制

定度控制,其实就是如何遵循量力性原则的问题。量力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处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身心发展既有共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 特点。教育既要符合其共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又要符合各自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的知识、智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与跨度。教师要善于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不断激起学生 “跳起摘果子”的热情与欲望。总之,只有进行有效的定度控制,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要进行有效的定度控制,必须处理好难与易、密与疏、扶与放的关系。三个关系中,难与易的关系是最基 本的,它是处理后两个关系的基础。

关于难与易的关系。处理难与易的关系应根据量力性原则,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做实事求是的分析。教师讲 授的内容、所提的问题、所布置的作业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但必须知道,量力性原则并不是只讲 消极地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而是既讲适应又讲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一 定的知识。这就是量力性原则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既讲适应,又讲发展,才是对量力性原则的正确 理解。因此,一些行家提出:教学要有相对的难度。认为:教学中所设置的障碍难度要有分寸,接近“最近发 展区”,又适合于大多数学生。例如钱梦龙老师执教《愚公移山》,他不问:“孀妻”解释为什么?而是问: 小孩子七八岁就跟老愚公去移山,他父亲会同意吗?后一种问法接近“最近发展区”,能给学生在克服障碍中 带来喜悦;相反,如果钱老师改用平直

的问法,就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在处理难易关系时,教师还须善于做好化难为易和化易为难的工作。语文教学主要是篇章教学,对一个篇 章来说,所需传授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是多方面的,这些知识未必都恰好在一个水平上,适合于全 体学生,或许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适合于某一年龄段学生,而语文知识却又偏深或偏浅,或许语文知识的深浅 度适合于某一年龄段学生,而思想内容又偏深或偏浅。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难易的转化工作,做 到浅中求深,深中求浅,使所教内容适合于大多数学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初中课文《人民的勤务员 》文字通俗易懂,但正因其浅,学生对课文往往不假思索,一掠而过,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很肤浅。 那么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呢?这就要做好化易为难的工作。有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把 “他利用机会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与课文的原句对照,看看有什么不同?课文的原句是“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 民服务”,联系课文,把两个句子一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利用”是等待时机的出现,含有被动的意义,“ 寻找”则是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用“寻找”一词可以表现出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课文 中关于雷锋同志的五个小故事是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服务形式紧扣“一切” 来写的;“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一句统领全文,一字一词改动不得。这就是浅中求深。但这种“深” 是学生经过努力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教师不做这种转化工作,就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遣词布局和思想内容的 理解。与化易为难相反,处理难易关系的另一种方法是化难为易。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这是怎样的 世界呢”一句,句尾不用问号,也不用感叹号,而是用句号,这是什么原因?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有一定难 度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个教师让学生细读高中第一册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一部分,然后提问:“ 文中哪些话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他眼前世界的看法?”学生很快找到了这样的句子:“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教师据此指出: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这是怎样的世 界”是早有明确的答案了,无须发问,更不要求读者回答。正是因为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参读法”,运用已学 过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注脚,原先学生挠头的问题也就变得明白易懂了。有的教师常常把“启而不发”的原因 归结于学生的“笨嘴笨舌”。但如果我们教师能反躬自责,就会发现难易关系处理不当,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果我们教师善于处理难易的关系,并注意调动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不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了。

关于疏与密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密度就是一堂课里所包括的内容。一篇课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要在有限 的课时里容纳多方面的内容,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密度,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何谓密?密就是细腻、稠密;何谓疏?疏就是粗略、稀疏。正如缝制衣服,有的地方要细针密线,有的地方要稀针疏线。语文课堂教 学也要有疏有密,疏密相间。如果只密不疏,处处做过细的分析,结果欲密不密,教学重点不突出,效果并不 见佳。如果只疏不密,处处只做蜻蜓点水式的叙述、分析,就显得空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就肤浅。至 于何处该疏,何处宜密,全仗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一般说来,凡 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教得细些、密些,非重点难点教得粗些、疏些。如课文《分马》写了两个场面:一是分 马的欢乐场面,包括分马前的欢乐气氛,分马的经过,依次写了赵大嫂子、郭全海、老初和老孙头四人在分到 牲口时的表现,补叙了白大嫂子和张景瑞后娘、老田头夫妇、李大个子和李毛驴分到牲口时的情景。二是积极 分子同老王太太换马的场面,以郭全海的活动为线索,写郭全海院子里提议换马、草垛子前动员换马、老王太 太换得好马、郭全海上门要求换马。对这些内容,何处细讲,何处略讲,都应看这些内容与主题的关系,看它 是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郭全海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他的活动与文章主题关系密切,毫无疑问,文中有关郭全 海的文字应是教学的“密针点”,而对其他人物一般可用“疏针”带过;同是次要人物,也要有区别,由于作 者刻意用老孙头的自私自利来衬托郭全海的大公无私,因此在教学中对老孙头形象也应做适当的分析。总之, 疏与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处理疏与密的关系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来决定 。

关于扶与放的关系。处理扶与放关系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学的问题。“扶”就是教师相机诱导 ,适当点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又不包办代替;“放”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揣摩、理解,自求解释,不 依赖老师。“扶”是“放”的基础,“放”是“扶”的目的。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之教, 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乃为善教也。”(见《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 721页)他曾以扶小孩子走路为喻阐明这个道理,说:扶小孩子走路,立足点要放在小孩子学会走路上,大人的 扶是为了最终放手不扶。我们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以将来学生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作文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对 文章中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语言材料不理解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讲解、指点。当学生在自学中通过“奋 其才智”可以理解文章内容、艺术技巧,以至渐进佳境时,教师的“扶”就是多余的了。

处理扶与放的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由于知识、能力、阅历上的原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般 不如教师深刻,思考问题也缺少方法,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教师诱导有方,由扶到放的 过程就可缩短,反之就要延长。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鞠躬尽瘁》一文中,在记叙焦裕禄与省地领导同志谈 话之后,有一小段议论:“这就是他,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遗言。”教师问学生:焦裕禄 同志是党的县委书记,当然是共产党员,这是无需交代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课文写到最后,却指明这一点? 这里是不是交代焦裕禄同志的政治面貌呢?学生通过钻研懂得了:课文在最后部分出现“共产党员”四个字, 绝非交代焦裕禄同志的政治面目,而是对他多方面的高贵品质的高度评价。就是说,他有共产党员的崇高党性 ,是共产党员的楷模。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揭示了自己发现并提出这个问题的思路。“我想焦裕禄同志是共产 党员,这是无需说明的,即使要交代,也应该放在开头部分,而不应放在结尾。这说明,这四个字是异常用法 ,有特殊用意,我是用查寻异常的方法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实例,不但传授知识 ,而且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分析问题思路的指导。如果教师都能像这样能扶善导,那么学生很 快就会不扶自走了。

定量控制

现在,随着社会信息量增大,人们心理上对信息量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大,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也成了语文课 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但课堂容量并非越大越好,它也应该有适当的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 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语文教学定量控制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课时量的控制、课堂教学容量的控制及各种训练量的控制。在课时 的分配上,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深文与浅文,长文与短文,应有所区别。如《故乡》所用的课时自然要比《 一件小事》、《人民的勤务员》所用的课时多。对于课堂教学容量,应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心理上对信息量 的承受程度来安排。如于漪老师上《祖冲之》和《晋祠》时,认为课文的信息量对她的学生来说显得太少,于 是她在课前布置学生看有关中外科学家和我 国名胜古迹的文章,上《祖冲之》时,请多名学生介绍中外著名科 学家的事迹,上《晋祠》时请多名学生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增加课堂信息量。而她的这种作法对于语文基础 较差对理解课文还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不适宜的。

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有的老师常常说要“精讲多练”,“多读多写”。但讲多 少为精,练(读写)多少为多,缺乏一定的标准,缺乏量的依据。还有“题海战术”,到底做多少题才成其为 “海”,也不得而知,或者你认为是题海,而他认为只是一条小小的题河。总之,许多语文教师对训练量的控 制还缺乏科学的标准。

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很注意训练的定量分析,力图通过数据来揭示能力训练的客观规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专门花了十五年时间对学生的读写量进行研究,得到的数据是: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 地、有理解地阅读,就必须在小学的前四年朗读200小时、小声默读200小时以上。这400小时朗读训练量,是经 过科学验证过的数据。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对语文教学的定量控制进行了一番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 为:一些学生智力活动的一个弱点就是活动无规则,不能把训练内容和时间紧密联系起来,犹如转数失控的车 床,忽紧忽慢,有时已超过记忆区域负荷的时间限度,还在拚命记忆,有时任思维的骏马无目的地驰骋,大脑 处于消极的抑制状态。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教学生把训练内容和时间联系起来。他给学生规定了某一阶段 里应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默写每分钟30字,誊写每分钟25字,背诵课文每分钟20字,朗读每分钟200字,写作 每小时800字,督促学生完成,结果学生语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可见定量控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 手段。

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主要是课文教学,课文是作者对生活素材加工的结果,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路,课文教学要引导学 生欣赏领会文章的内容,学习其加工生活素材的本领,就要引导学生追踪作者的思路。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的序,使所制定的教学程序兼顾到作者、学生、教师的思路。

按照运筹学的观点,对事物运动的程序安排有个科学的线性规划,才会取得良好效果。如果程序规划不当 ,即使构成事物的内容相同,也会导致事物整体结构及其性质的改变。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形:三四个教师备同 一教材的同一节课,共同确定了某一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作业,但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这里除了执 教者本身的素质和各人对教材熟悉程度的差异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执教者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不相同。例 如教《故乡》一文,对作者创作此文时的思想状况进行介绍是必要的。一教师在课文教学起始即做介绍,但由 于这时学生还没有接受这些知识的需求,所以兴趣不浓,记忆自然就不深刻;另一位教师不是这样,而是在学 生对课文中“这不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理解困难时,才适当地介绍了作者当时“荷戟独彷徨”的思想 状况,此时由于有了解开疑团的迫切愿望,有了了解作者当时思想状况的需求,学生精神专注,通过背景材料 很快就解决了疑难问题。又如教《中国石拱桥》,如果告诉学生要把事物说明得准确,就要注意用词的准确, 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些例子加以证明,这自然是指导阅读的一种方法。但一位特级教师在指导阅读时 技高一筹,他先要求学生不看课文,用一句话说明挂图上三个拱的位置。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回答,有的说“ 大拱两边有两个小拱”,有的说“大拱的上边有两个小拱”等等,都不能达意,这时老师才叫学生翻书看课文 ,使他们理解课文“大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一句表达的准确。此后教师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用词准确的 例子,这时学生阅读课文倍加认真,完成这道练习也就不感到困难了。可见,教学中进行定序控制,合理安排 教学步骤,与教学效果关系很大。

近些年来,我国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的序做了积极的探索,其中“三分法”与“四分法”即是对阅 读教学序的探索最有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分法”的具体过程是:第一阶段,预习课文,即指导学生泛读课文 形成表象;第二阶段,讲读课文,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精读课文达到理解;第三阶段,练习与运用,指导学生 巩固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四分法”将阅读教学过程分为预习、讲读、复习、练习四个步骤。这两种观 点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们的实践经验,对阅读教学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现在,随着对阅读教学研究的深入, 人们认识到语文阅读的一般过程应包括定向准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复习巩固和深化运用五个环节,这五 个环节是比较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的。武汉师范学院黎世法老师提出的“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和辽宁魏书生老 师的“六步教学法”都包括了阅读教学的以上五个环节,教学效果显著,因此都受到了语文教学界的认可。

对中学作文教学序的探索,近此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漪、陆继椿、蔡澄清、常青等优秀语文教 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有序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学作文教学要走科学化的道路,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 和发展能力的客观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中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对他们进 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写作训练,从而逐步丰富他们的写作知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的序 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序;二是能力的序;三是训练的序。所谓知识的序主要是指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写作知识的序;所谓能力的序主要是指积累、思考、表达三大能力发展的序;所谓训练的序主 要是指教师为传授上述知识,培养学生上述能力所安排的教学步骤,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训练的发展进程。 单有宏观上的大序还不够,还要有微观上的小序,例如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要求出发 ,组成这样一个训练序列:一、观察周围生活;二打开记忆大门;三、由复述到独立叙述;四、由写实到适当 进行虚构;五、加强叙述、描写技能训练。而其中的某一点又可含有小的序列。如叙述、描写技能训练中的景 物描写训练,即可分为如下十个步骤:一、景物中形状、方位、距离的描写;二、景物中色彩、光泽、亮度的 描写;三景物中音色、音量、音质的描写;四、景物中软硬、冷热、干湿的描写;五、景物中速度、运动状态 的描写;六、概括描写与细致描写;七、定点描写与移步换景;八、观察和描写的顺序;九、触景生情——联 想与想象;十、融情于景——用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建立科学的训练的序是作文教学科学化 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有一个科学训练的序,这个序既能把知识、能力、训练三者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又能把宏观规划与微观安排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可脱离盲目状态,做到有序可循,从而 提高训练的效率,加快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定势控制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 情绪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 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境使之兴奋,从而形成一个适合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氛围 。语文教学主要是课文教学,每篇课文的内容都有其情感基调,它们或激昂高亢,催人奋进;或深沉悲壮,引 人思索;或轻松愉快,逗人发笑;……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来控制学生的情感,通过字词句篇知 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学生导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学生进入情境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来理解文章的内 容,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并与之共鸣,从而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所肩负的“文”、“道”两方面的任务,促 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满怀悲壮,严正控诉刽子手血腥罪行的檄 文,要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就必须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慷慨激 昂之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对教材内容 也就容易理解了。相反,如果不顾课文内容的情感,随心所欲地设置一种与课文内容不相协调的情感基调进行 教学,势必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孔乙己》时,整堂课笑声不断,学生只从取 笑的角度来看孔乙己,并未认识到课文中对孔乙己的取笑发出的是“含泪的笑声”,孔乙己是一个值得同情的 悲剧人物。学生的这种感情及课堂教学气氛与教学内容的情感显然是不协调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学生的情 感调动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来。

阅读教学讲究定势控制,作文教学也应讲究定势控制。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 理之致乎?”就是说,文思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灵感,开通学生的思路,就要用一定的手段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学生在写作文之前,他们的思想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往往藏某种情感 于胸中,当他们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时,就会勾起情思,触发文思。如布置写赞颂家乡的作文,教师 可引导学生观察家乡东升的红日、满天的朝霞、秋天的田野、湖中的涟漪、夏夜的月光、巍峨的楼房。可以组 织学生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奇巧的工艺品,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拾落叶、寻蝉蜕、采蘑菇……有意识 地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家乡美景的熏陶。当学生陶醉在家乡美景之中时,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就化为触手可摸 的形象了。有的老师常说:学生写托物言志的文章,感情往往上不去,主题不能进一步升华。究其原因,就是 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不够,如果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体验生活、观察景物、移情于景,那么学生写此类文章也就不感到困难了。例如教过杨朔的《茶花赋》后,一教师拿出一枚红透了的 枫叶,让学生闻过,问他们香不香,学生回答是“不香”,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退休老工人热心为他人服务的 事迹,再叫学生闻,有人觉得有香气并且会心地笑了。由于教师善于激发感情,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感情迁移到 某个物体上,因此学生所言之志与所托之物也就能融为一体了。

后娘阅读答案 篇四

莫言(1955—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市大栏乡。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隶属文化部)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阐述的获奖理由是:“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1)选择乡土材料,又注意与人的天性相结合,尽力写出人性。(2)关注家族命运,表现祖辈的开创精神和生命力在后辈身上的衰退。(3)作品侧重写真实,又不拘泥于事实的真实,而更在乎艺术的真实。(4)善于塑造硬汉形象、底层小人物和女性形象,描写他们的痛苦,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5)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借助感觉化的描写来寻求小说内在的神韵。(6)注重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借此表现人的生存状态。(7)叙事角度多元化,采用多重第一人称视角、多角度第三人称叙事等多种手法。(8)历史与现实交错,主线与多条副线相融,联想与写实共进。(9)注重细节的刻画,语言犀利,叙事跳跃,长于铺陈,风格豪放,不拘条条框框的约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我奶奶刚满十六岁时,就由她的父亲做主,嫁给了高密东北乡有名的财主单廷秀的独生子单扁郎——据说是个麻风病人。奶奶不到六岁就开始缠脚,日日加紧。一根裹脚布,长一丈余,曾外祖母用它勒断了奶奶的脚骨,把八个脚趾,折断在脚底,真惨!我的母亲也是小脚,我每次看到她的脚,就心中难过,就恨不得高呼,打倒封建主义!人脚自由万岁!十六岁那年,奶奶已经出落得丰满秀丽,走起路来双臂挥舞,身腰扭动,好似风中招飐的杨柳。

奶奶坐在憋闷的花轿里,头晕眼眩。她抬起手,掀起红布——曾外祖母曾千叮咛万嘱咐,不许她自己揭动罩头红布——一只沉甸甸的绞丝银镯子滑到小臂上,奶奶看着镯子上的蛇形花纹,心里纷乱如麻。

“老天爷,保佑我吧!”奶奶一把撕下那块酸溜溜的罩头布,放在膝上,悄悄地伸出笋尖状的脚,把轿帘打开一条缝,偷偷地往外看。她看到轿夫们肥大的黑色衫绸裤里依稀可辨的、优美颀长的腿,和穿着双鼻粱麻鞋的肥大的脚。奶奶猜想着轿夫粗壮的上身,忍不住把脚尖上移,身体前倾。她看到了光滑的紫槐木轿杆和轿夫宽阔的肩膀。轿夫身上散发出汗酸味,奶奶有点痴迷地呼吸着这男人的气味,她老人家心中肯定漾起一圈圈春情波澜。轿夫抬轿从街上走,迈的都是八字步,号称“踩街”,这一方面是为讨主家欢喜,多得些赏钱;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一种优雅的职业风度。

那天抬着我奶奶的四个轿夫中,有一个成了我的爷爷——他就是余占鳌司令。那时候他二十郎当岁,是东北乡打棺抬轿这行当里的佼佼者——我爷爷辈的好汉们,都有高密东北乡人高粱般鲜明的性格,非我们这些孱弱的后辈能比——当时的规矩,轿夫们在路上开新娘子的玩笑,如同烧酒锅上的伙计们喝烧酒,是天经地义的事,天王老子的新娘他们也敢折腾。

高粱叶子把轿子磨得嚓嚓响,高粱深处,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哭声,打破了道路上的单调。哭声与吹鼓手们吹出的曲调十分相似。奶奶想这一双乔乔金莲,这一张桃腮杏脸,千般的温存,万种的风流,难道真要由一个麻风病人去消受?如其那样,还不如一死了之。高粱地里悠长的哭声里,夹杂着疙疙瘩瘩的字眼:青天哟——蓝天哟——花花绿绿的天哟——棒槌哟亲哥哟你死了——可就塌了妹妹的天哟——。我不得不告诉您,我们高密东北乡女人哭丧跟唱歌一样优美,民国元年,曲阜县孔夫子家的“哭丧户”专程前来学习过哭腔。大喜的日子碰上女人哭亡夫,奶奶感到这是不祥之兆,已经沉重的心情更加沉重。

轿夫们用力把轿子抖起来,轿子已经像风浪中的小船了,奶奶死劲抓住座板,命令着自己,不能吐啊,凤莲,人家说吐在轿里是最大的不吉利,吐了轿一辈子没好运……她忍不住了,一张嘴,一股奔突的脏物蹿出来,涂在了轿帘上。奶奶放声大哭,高粱深深震动。轿夫们不再颠狂,推波助澜、兴风作浪的吹鼓手们也停嘴不吹。只剩下奶奶的呜咽,又和进了一支悲泣的小唢吶,唢吶的哭声比所有的女人哭泣都优美。奶奶在唢吶声中停住哭,像聆听天籁一般,听着这似乎从天国传来的音乐。奶奶粉面凋零,珠泪点点,从悲婉的曲调里,她听到了死的声音,嗅到了死的气息,看到了死神的高粱般深红的嘴唇和玉米般金黄的笑脸。

轿夫们中途小憩,花轿落地。奶奶哭得昏昏沉沉,不觉地把一只小脚露到了轿外。轿夫们看着这玲珑的、美丽无比的小脚,一时都忘魂落魄。余占鳌走过来,弯腰,轻轻地,轻轻地握住奶奶那只小脚,像握着一只羽毛未丰的雏鸟,轻轻地送回轿内。奶奶在轿内,被这温柔感动,她非常想撩开轿帘,看看这个生着一只温暖的年轻大手的轿夫是什么样的人。

我想,千里姻缘一线穿,一生的情缘,都是天凑地合,是毫无挑剔的真理。余占鳌就是因为握了一下我奶奶的脚唤醒了他心中伟大的创造新生活的灵感,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彻底改变了我奶奶的一生。

(节选自《莫言精选集·红高粱》,有删节)

1.细节刻画是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请找出选文中三处细节描写,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人称的变化是莫言作品的常态,本选文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交替运用,这与错杂地描写历史与现实有何关系?

3.试根据选文分析“奶奶”的形象。

4.选文写“奶奶”出嫁,请根据本段文字探究性地预测“奶奶”未来人生的悲喜趋势,并简要分析理由。

【作品阅读分析·参考答案】

1.(1)看到镯子上的蛇形花纹,奶奶心如乱麻;(2)把轿帘打开一条缝,表现奶奶对粗壮轿夫的欣赏与爱慕,对自己未来麻风病丈夫的恐惧,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3)奶奶不觉地把一只小脚露出轿子外,一轿夫轻轻握住送回轿内,这是传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2.用第三人称“他”或“我的奶奶”是为了描述历史,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是为了便于分析、评论历史,抒发感情或感慨。这也构成了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3.(1)奶奶是一个丰满秀丽、充满青春朝气的新娘:走路双臂挥舞,身腰扭动。(2)深受封建传统的毒害:裹脚可为证明。(3)对正常、美好生活怀有渴望:痴迷地呼吸着轿夫的气味,心中漾起春情波澜,非常想撩开轿帘,看看生着一只温暖的大手的轿夫是什么样的人。(4)敢于抗争不幸命运:不愿委屈自己陪伴一个麻风病人,怀有“不如一死了之”的心理准备。

4.(1)悲剧性趋势:不到六岁裹脚;自己违背祖训掀起盖头;出嫁路上听闻哭丧;据说新郎是麻风病人;轿中呕吐,不吉祥。

(2)戏剧性趋势:十六岁时,“奶奶”已经出落得丰满秀丽,充满活力;“奶奶”与轿夫之一余司令心有灵犀;文末“我”的评论说是“天凑地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

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拿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老老少少的人从胡同里涌出来,汇集到钟下,眼巴巴地望着队长,像一群木偶。队长用力把食物吞咽下去,抬起袖子擦擦被络腮胡子包围着的嘴。人们一齐瞅着队长的嘴,只听到那张嘴一张开——那张嘴一张开就骂:“他娘的腿!公社里这些狗娘养的,今日抽两个瓦工,明日调两个木工,几个劳力全被他们给零打碎敲了。小石匠,公社要加宽村后的滞洪闸,每个生产队里抽调一个石匠,一个小工,只好你去了。”队长对着一个高个子宽肩膀的小伙子说。

小石匠长得很潇洒,眉毛黑黑的,牙齿是白的,一白一黑,衬托得满面英姿。他把脑袋轻轻摇了一下,一绺滑到额头上的头发轻轻地甩上去。他稍微有点口吃地问队长去当小工的人是谁,队长怕冷似的把膀子抱起来,双眼像风车一样旋转着,嘴里嘈嘈地说:“按说去个妇女好,可妇女要拾棉花。去个男劳力又屈了料。”最后,他的目光停在墙角上。墙角上站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黑孩儿,你这个小狗日的还活着?”队长看着孩子那凸起的瘦胸脯,说:“我寻思着你该去见阎王了。打摆子好了吗?”

孩子不说话,只是把两只又黑又亮的眼睛直盯着队长看。他的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

“你是不是要干点活儿挣几个工分?你这个熊样子能干什么?放个屁都怕把你震倒。你跟上小石匠到滞洪闸上去当小工吧,怎么样?回家找把小锤子,就坐在那儿砸石头子儿,愿意动弹就多砸几块,不愿动弹就少砸几块,根据历史的经验,公社的差事都是糊弄洋鬼子的干活。”

孩子慢慢地蹭到小石匠身边,扯扯小石匠的衣角。小石匠友好地拍拍他的光葫芦头,说:“回家跟你后娘要把锤子,我在桥头上等你。”

孩子向前跑了。有跑的动作,没有跑的速度,两只细胳膊使劲甩动着,像谷地里被风吹动着的稻草人。人们的目光都追着他,看着他光着的背,忽然都感到身上发冷。队长把夹袄使劲扯了扯,对着孩子喊:“回家跟你后娘要件褂子穿着,你这个小可怜虫儿。”

他跷腿蹑脚地走进家门。一个挂着两条清鼻涕的小男孩正蹲在院子里和着尿泥,看着他来了,便扬起那张扁乎乎的脸,奓着手叫:“可……可……抱……”黑孩弯腰从地上捡起一个浅红色的杏树叶儿,给后母生的弟弟把鼻涕擦了,又把黏着鼻涕的树叶像贴传单一样“巴唧”拍到墙上。对着弟弟摆摆手,他向屋里溜去,从墙角上找到一把铁柄羊角锤子,又悄悄地溜出来。小男孩又冲着他叫唤,他找了一根树枝,围着弟弟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扔掉树枝,匆匆向村后跑去。他的村子后边是一条不算大也不算小的河,河上有一座九孔石桥。河堤上长满垂柳,由于夏天大水的浸泡,树干上生满了红色的须根。现在水退了,须根也干巴了。柳叶已经老了,橘黄色的落叶随着河水缓缓地向前漂。几只鸭子在河边上游动着,不时把红色的嘴插到水草中,“呱唧呱唧”地搜索着,也不知吃到什么没有。

孩子跑上河堤,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凸起的胸脯里像有只小母鸡在打鸣。

“黑孩!”小石匠站在桥头上大声喊他,“快点跑!”

黑孩用跑的姿势走到小石匠跟前,小石匠看了他一眼,问:“你不冷?”

黑孩怔怔地盯着小石匠。小石匠穿着一条劳动布的裤子,一件劳动布夹克式上装,上装里套一件火红色的运动衫,运动衫领子耀眼地翻出来,孩子盯着领口,像盯着一团火。

“看着我干什么?”小石匠轻轻拨拉了一下孩子的头,孩子的头像货郎鼓一样晃了晃。“你呀”,小石匠说,“生被你后娘给打傻了。”

小石匠吹着口哨,手指在黑孩头上轻轻地敲着鼓点,两人一起走上了九孔桥。黑孩很小心地走着,尽量使头处在最适宜小石匠敲打的位置上。小石匠的手指骨节粗大,坚硬得像小棒槌,敲在光头上很痛,黑孩忍着,一声不吭,只是把嘴角微微吊起来。小石匠的嘴非常灵巧,两片红润的嘴唇忽而嘬起,忽而张开,从他唇间流出百灵鸟的婉啭啼声,响,脆,直冲到云霄里去。

(节选自《莫言精选集·透明的红萝卜》)

5.分析选文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6.根据选文,结合人物语言、行为、神态简要分析当时中国农村人的生存状态。

7.根据选文,分析人物“黑孩”的人物形象。

8.有人认为,这段文字传达出物质贫乏时期的浓浓的人文关怀,有人认为传达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你怎么看,请讲述理由。

【作品阅读分析·参考答案】

5.交代时令,为人物的活动设置背景;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与下文描写黑孩衣着单薄形成呼应;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

6.相比较而言,队长的生活水平高于一般群众,穿着夹袄,吃着饼子;人们的精神状态都萎靡,“像一群木偶”;生产力水平低下,加宽滞洪闸全依靠人工劳动、原始劳动。

7.命运悲惨:没有母亲,父亲不在身边,受后娘虐待。生活艰难:秋天了,还赤着脚,穿着大裤衩,光着脊梁。性格隐忍:队长用野蛮的语言与他对话,他不吭声,小石匠用手指在他的光头上敲着鼓点,他忍着。向往美好生活:扯拉小石匠的衣角,愿意去当小工,羡慕小石匠火红色运动衫的领子。

8.传递着浓浓的人文关怀:队长虽然语言粗野,但还在心里关心同情黑孩儿,让他随便敲敲碎石子,不必使劲;小石匠真诚地帮助黑孩儿,同情他被后娘打傻了,在黑孩子头上敲鼓点也只是轻轻地;队长不愿意派男劳动力去打工,关心妇女要拾棉花,也是从关心本生产队的事务出发,谋求的是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后娘阅读答案 篇五

基础教育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对此评头品足,但它又仿佛是十分神秘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没能把它研究透彻,以至于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动员,进行一番又一番的“洗脑”。然而,当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就会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感觉: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上、下)》,揭示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教育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老师和学校领导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则又给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以方法上的指导;

《要保持“水源的清洁”》,通过一个被判决死刑而等待末日的十九岁的青年用48页练习本所写成的信以及与其进行交谈的案例,深刻地论述了要保持教育水源清洁的抽象的道理,读来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还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人还经常会产生许多的“遗憾”,而把教学说成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从教的人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怎么才能使得这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并且是成功的探讨,不仅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习的极好教材,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据。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则通过形象化比喻进行阐述:“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变成凶狠的后娘。“学而时习之”是我国传统的复习方法,在这里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兴趣的秘密何在》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教材。

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课程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因素的挑战,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

作为教师,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并告诫老师们要达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儿童是把我们的老师当作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来崇拜的,如果我们不慎重对待,就有可能走向给我们所描绘的那种反面的状况。

教学业务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素养,怎么样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呢?尽管我们现在有了教师培训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进修效果,特别是提高教学业务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艰巨的工程,尽管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急速地推进,但是,在深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在制约课改的进程。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我发现了作者的建议对于我们解决课改的难题,实现课改的目标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构建学习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学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难以统一的问题。阅读《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这一章,从其中的那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12种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观察世界、会思考、阅读、收集资料、研究能力、写作、写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需要党龄技能,不仅是今天,就是将来也是必不可少的。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后娘阅读答案【多篇】范文。

由小编倾城之恋整理的文章后娘阅读答案【多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后娘   多篇   答案   阅读  

搜索
网站分类